限售股解析:从IPO开始说起
作者: •更新时间:2023-06-01 15:09:46•阅读 0
1. 什么是限售股?
限售股是指公司或股东按照规定在**时间内不能公开出售的股份。限售期结束后,股东可以将股份公开出售,这时的股份就称为流通股。
2. 限售股为什么存在?

限售股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为了维护市场秩序和保护公司利益。如果所有股东都在同一时间大量抛售股份,将会造成市场的过度动荡,影响公司的稳定发展。
3. 限售股的类型?
根据交易所规定,可将限售股分为两类:非流通股和流通受限股。非流通股是指限售期限超过18个月的股份,而流通受限股则是指限售期限在6-18个月之间的股份。
4. 限售股的解禁?
限售股解禁是指限售期结束后,股东可以将股份公开出售的过程。解禁前一般会有一个自由流通股份比例的公告,其计算方式为:自由流通股份/总股本。
5. 限售股对股价的影响?
当一只股票解禁的限售股占总股本比例较低时,一般不会对股价造成较大的影响。但如果解禁的限售股占比较高,尤其是公司基本面不够强大的情况下,就有可能会导致股价大幅下跌。
6. IPO中的限售股?
在IPO中,公司股东持有的股份通常会有一部分限制出售,在上市后逐步解禁。这一过程被称为“推进股东减持计划”。
7. 限售股的应用场景?
限售股被广泛应用于股权激励、上市公司重大事项等场景。在股权激励中,公司会根据员工绩效给予相应的股权奖励,但又不希望员工在短期内出售股份影响公司。在上市公司重大事项中,为了保护公司利益,限售股也会被使用。
总结:限售股是保护市场秩序和维护公司利益的重要工具,但在解禁过程中可能对股价造成影响。对于个股的投资,投资者需要了解具体的解禁情况和基本面,制定相应的投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