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理财

光伏股票还能买吗(光伏该抄底了吗)



硅料价格已经跌破7字头,5月就跌了43%,6月至今跌幅也超过20%。

不止是做硅料的通威股份和大全股份在跌,其实硅片、电池片、组件甚至是耗材,大家的股价和产品都在跌。

怎么回事,说好的利润会从硅料转移到中下游呢?怎么隆基跌出年内新低了还没转移?

**是,跌了这么久,光伏该**了吗?


夏天已经正式来了,大家抬头看一眼那个想热死我们的太阳,你猜猜它每秒散发多少热量?

每秒钟相当于500万吨煤,是一座煤矿一年的产量。、

没错,要是能**利用这个能量,照一秒顶一个煤矿,山西煤老板听了都流泪。

太阳能利用有两种方式,光热和光伏。

光热大家不陌生,就是直接把光转化成热能。

2000年前后楼顶突然冒出许多太阳能热水器,还有现在高原用来烧水的设备,都是光热。

光热利用的难度在于,怎么把热能储存下来,再送到需要的地方去。

毕竟,最需要热能的是北方的冬天,这个时候北方的太阳却不给力。

光伏是光生伏特的简称,从名字里也能听出来,是用光能产生电能。

1893年法国科学家发现光照能让半导体材料的不同位置产生电位差,进而有了光生电场,找根电线连起来形成回路就能产生电流。

能产生电能好啊,储热和传热难度高,储电和输电人类已经玩了几百年了,熟得很。

需要解决的,只是个成本问题,也就是光伏发一度电需要花多少成本,用行话说就是平均度电成本,LCOE。

光伏产业链

下面是一张单玻光伏组件的示意图,基本把光伏产业链里有头有脸的部分都包进去了。

最核心的是电池片,是整个组件里最金贵的,占单个组件成本的68%。

即使把**安装(设计、安装、验收)的钱也算进来,电池片的成本依然占总成本的33.6%,而电池片里74%的成本是硅片。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两年明明卖组件几乎一分钱都不挣,光伏板块却没有崩,因为几个巨头都有硅片业务,都在挣钱。

高纯石英砂提纯以后通过处理得到硅料,硅料拉晶切片以后得到硅片。

硅料生产的四大龙头是通威股份、协鑫科技、大全能源和新特能源,2022年前三家的净利润增长都在200%以上。

硅料企业吃了最肥的一块肉,但是因为需求够旺盛,硅片也吃到了肉,隆基绿能和TCL中环净利润增速分别为63%和69%。

隆基一度凭着单晶硅的优势超越中环成了行业**,不过这两年中环又靠着182和210大硅片抢回了市场份额。

这周正好碰到隆基的市场部,自己都承认没想到多晶硅又回来了,但是隆基只能单晶硅走到黑。

这里面还有个目前的稀缺玩意,石英坩埚,拉晶的时候需要用。

因为用于生产石英坩埚的高纯石英砂要求很高,**现在是内层用进口石英砂,外层国产替代的方法。

硅料的产能上来以后,石英坩埚会是制约硅片产量的一个主要因素。

隆基的石英坩埚主要供应商宁夏晶隆,中环之前靠欧晶科技和江阴龙源,后来欧晶产能跟不上又引进了浙江美晶、无锡尚领和常州裕能。

硅片经过处理(清洗,扩散,刻蚀、镀膜、烧结)后就可以得到电池片。

电池片跟上面那张图片中的光伏玻璃、胶膜、背板一起叠层,靠EVA融化后把电池、玻璃还有背板黏在一起,然后用打胶机封个框,就成了组件。

电池片的厂家就多了,天合光能、隆基、晶澳、通威,都有PERC电池片业务,晶澳、通威还有晶科能源还布局了TOPCon电池。

TOPCon的光电转化利率效率比PERC高,现在刚量产。

组件的门槛就更低了,加上本身就是轻资产,属于可以迅速爆产能或者停产的类型,去年硅片成本过高组件减产的现象就很普遍。

上面这几家做电池的基本都有组件业务,因为要组装很多原材料,所以企业本身的供应链管理能力是组件获利的核心,说白了就是能不能买到更便宜的原材料。

另外一个光伏重要部件是逆变器。

光伏和风力发电出来的都是直流电,要给咱家里供电或者并入电网需要的是交流电,所以就要靠逆变器把直流转交流。

除了市占率、出货量**的阳光电源以外,德业股份、固德威、禾迈靠逆变器吃饭。

另外还有金刚线,胶膜,支架的生产厂家。

整个产业链差不多就这样。

利润分配

大家都在光伏这个行当混,但是获利能力可是天壤之别。

2022年,大全能源硅料的平均售价是231元/公斤,毛利率74.83%,净利率61.8%,其他行业只有高端白酒才有这个利润率。

通威的高纯晶硅毛利率更高一点,达到了75.13%。

硅料这么赚,硅片自然就赚不到钱了。

比如去年率先调价的TCL中环,硅片毛利率18.95%,跌破20%,隆基这边下滑就更快了,从2021年的27.55%下滑近10个点,来到17.62%。

组件毛利就更低了,中环是17%,隆基组件及电池的毛利合起来13.65%。

逆变器的毛利率也还不错,一直稳定在25%-30%,德业去年德毛利更是达到了38%。

石英坩埚的毛利率倒是不低,达到40%以上,但是几家公司体量都不大,都是十亿出头的营收小几个亿的利润,毕竟本来占比不高。

硅料的价格已经跌了半年多了,最近两周更是加速跌到了70元/公斤附近,离行业平均成本35-40元/公斤还有越来越近了。

单看产能,这个降价还没完,因为三季度才是硅料产能爆发的阶段。

去年**多晶硅生产加进口90.95万吨,而今年到年底产能会达到200万吨以上,预测上限250万吨以上,有效产能150万吨左右。

硅料就不提了,这种错位会把价格杀到什么地步谁也不知道,按照正常的产业逻辑当然是杀到成本价以下开始产能出清。

跟木木大常念叨的家电比,上游原材料价格下跌了,中下游能不能从喝汤变成吃肉呢?

也就是通常说的利润从上游向中游转移。

并没有那么简单。

硅料价格跌这么快,下游的电站业不着急了,本来今年投资都是小心翼翼的,大家都紧巴巴的过日子,地方也不着急花钱,不如再等等。

这一等,组件需求就没那么多,价格也下来了,比去年6月的价格下滑了30%。

这就跟最近几个月大家买车的心态是一样的,你不买,我不买,明天还能降两百。

最直接的一个数据,去年这个时候硅料在200元/公斤以上,组件还能卖到2元/瓦,现在硅料跌到70了,组件已经击穿1.4元/瓦了。

不止是组件,硅片和电池片的价格也在下跌,看起来利润并没有“释放”,而是直接“降解”了。

能不能把上游成本传导给下游,或者说把上游降价的钱挣了,靠的是中游的定价权。

定价权怎么来的?

要么技术门槛高,你去别的地方买不到,我说多少就多少,有本事别买。

要么供不应求,卖方市场,你还得求着给我钱。

至少从组件来看,这两个都不占,那就很难指望利润转移过来了。

这大概也是为什么隆基总裁李振国和晶科董事长李仙德都公开表示光伏整体产能过剩了。

有意思的是,他们在承认产能过剩的同时,选择继续扩张。

死道友不死贫道,龙头可以凭融资能力和规模优势撑过这个周期,甚至还能加速产能出清。

二三线企业,可能就没这么好命了。

指数基金

专门跟踪光伏的指数有四个,光伏产业,SHS光伏30,光伏龙头30和上证光伏。

后面三个样本数量都是30个,只有光伏产业是50个样本含量,四个指数里只有光伏产业指数(931151)和光伏龙头30(931798)有指数基金。

虽然光伏龙头30才是最早的光伏指数,但是跟踪这个指数的基金只有一只的广发中证光伏龙头,规模也只有可怜的1.22亿。

中证光伏产业就厉害了,加起来有十几只基金在跟踪,里面**规模的华泰柏瑞中证光伏产业(515790)规模有167亿,天弘光伏产业指数基金也有129亿。

这两只基金的跟踪误差、收益都差不多,管理、托管费也都是0.6%。

除了纯光伏,还有像新能源指数(000941)和CS新能源(930771)这样的新能源综合指数,光伏含量在30%-40%,还带风能、储能和新能车。

总结

经过这两年医药、芯片还有中概股的洗礼,大家应该都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跌多了就**会涨。

医药因为集采一跌就是两年,因为市场觉得盈利能力大不如前了。

光伏这边,目前硅料的价格还没有到底,因为三四季度产能还要爬升,需求没有大涨的情况下,价格很难撑住。

需求方面,未来**每年90GW的装机量基本可以完成十四五的目标,今年新建的产能都未必能**消耗,更别提他们还在融资建厂。

在二三线企业开始变卖家产甚至大批ST之前(比如现在的地产),木木大不太会在光伏上面花太多心思,除非准备从现在开始放长线钓大鱼,瞄准2025甚至2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