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千年货币长河 筑当代金融根基——萧清教授《中国古代货币史》与《中国近代货币金融史》合读之思
来源: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金融安全研究**
近日,得肖昀博士馈赠其尊翁萧**授所著《**古代货币史》《**近代货币金融史》二书,捧读之际,恍若穿越时空隧道,与我三十年前在**人民大学求学师从周升业教授时的学术记忆欣然重逢。那时在财政金融学院聆听师长教诲,常闻萧**授之名。今展卷细品,字里行间跃动着历史的厚重与学术的温度,既见考据之严谨,亦含洞见之锋芒,更觉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萧**授(1925-2008堪称**货币金融史研究的拓荒者与播种机。其学术生涯始于辅仁大学社会学系,却在新**成立后的学科建设浪潮中,投身于**人民大学金融学科的初创伟业,与黄达等教授共同搭建起“货币流通与信用”的核心教学体系。1978年**复校后,先生以敏锐的学术嗅觉,率先开设《**货币史》《**经济思想史》两门新课,如破冰之犁,在百废待兴的学术荒原上犁出深辙。他的课堂旁征博引,将甲骨文里的“贝”、先秦的布币刀币、唐宋的交子会子,乃至近代的银元纸币,串联成一部鲜活的货币演进史,让枯燥的金融史料化作生动的时代镜像,滋养了一代又一代金融学子的学术根系。
两书虽以“古代”“近代”分册,实则一脉相承,皆为先生学术生涯的里程碑。《**古代货币史》首版于1984年,正值改革开放初期,百业待兴,学术研究亟须立足本土的理论建构。先生以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为指导,吸纳新**成立三十余年考古新发现,将殷墟甲骨、秦汉封泥、唐宋窖藏等出土文物与文献典籍互证,**系统梳理了从商周贝币到清末制钱的发展脉络,破解了“子母相权”“钱帛兼行”“银钱并用”等历史谜题,被胡寄窗先生赞为“我国**部较系统的马克思主义货币史”,为学科确立了科学的研究范式。
《**近代货币金融史》则聚焦1840年以降的百年变局,以白银外流为起点,串联起太平天国时期的通货**、晚清的银两银元之争、北洋政府的币制混乱、国民党统治区的恶性通胀,直至革命根据地的红色金融实践。书中尤为珍贵的是收录了“广州对欧美海上贸易中的鸦片与白银”“历年上海国外汇兑表”等40余幅金融数据统计表,以量化分析破解近代金融“乱局”,填补了近代金融史研究的实证空白。2024年东方出版社将两书重装推出,不仅是对先生学术遗产的致敬,更在数字金融浪潮中为后人提供了观照历史的明镜。
两书的出版意义,远不止于史料的堆砌与史实的梳理,更在于构建了**货币金融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与话语体系。在古代部分,先生突破西方**主义视角,揭示了**货币“从实物货币到金属货币,从称量货币到铸币,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独立发展路径,彰显了中华文明在货币制度创新上的**性;在近代部分,通过剖析外国银行侵略、官僚资本垄断与红色金融崛起的三元博弈,展现了**金融在民族危机中艰难转型的内在逻辑。这种立足**实际、贯通历史纵深的研究范式,为当代金融学者树立了“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典范。
一、史海拾贝:千年货币史的全景透视与独特范式
1.《**古代货币史》:货币形态演进中的文明密码
书中以“货币形态—流通制度—社会影响”为主线,勾勒出古代货币发展的三大阶段:先秦至汉的“多元共生期”,贝币、布币、刀币、圜钱因地域经济差异并行,秦半两的统一标志着“圆形方孔”货币体系的奠基;魏晋至唐的“钱帛兼行期”,实物货币与金属货币的此消彼长,折射出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博弈,贞观盛世的“钱帛双本位”更成为古代货币制度弹性化的典范;宋至清的“纸币探索期”,交子的诞生早于欧洲纸币六百年,展现了宋代金融创新的勇气,而明清白银货币化则印证了**经济与全球贸易体系的早期接轨(如西班牙银元通过马尼拉大帆船流入。
先生特别注重货币背后的社会结构变迁:战国布币上的地名铭文,揭示了诸侯争霸中的经济割据;唐代飞钱的出现,反映了商业资本的崛起与金融汇兑的需求;明代一条鞭法以银计税,倒逼白银成为法定货币,加速了自然经济解体。这种“以币观史”的视角,让货币成为解读**古代经济政策、阶级关系、**关系的钥匙。
2.《**近代货币金融史》:转型剧痛中的金融突围
近代部分以“冲击—反应”为主轴,展现了**金融在殖民侵略与民族自救中的挣扎与创新:鸦片战争后,每年约500万两白银外流(1821-1840年累计外流1亿两,引发“银贵钱贱”危机,农民赋税负担加重,成为太平天国运动的经济诱因;洋务运动中,张之洞在广东开铸“龙洋”,开启**机制银元时代,却导致各省滥铸;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实行恶性通货**,1937-1949年法币发行量增长397倍,国民党政府的货币发行量增加了1445亿倍,物价上涨了4万亿倍,而**党领导的根据地却通过“物资本位”(如盐、棉、粮食为准备金发行边币,成功稳定物价,展现了不同**的金融治理能力。
书中对金融机构的嬗变尤为关注:外国在华银行通过“拆票”“贴现”控制**金融市场;**新式银行(如1897年成立的**通商银行虽效仿西方制度,却因**结陷入困境;而山西票号、宁波钱庄等旧式金融机构,在外国银行冲击下创造性转型,如票号开展汇兑业务支持晋商万里茶路,展现了传统金融的韧性。
3.治学特色:三重维度铸就学术高度
其一,史料实证与理论升华的统一。先生既重视殷墟甲骨、居延汉简等**手资料,又运用马克思主义货币理论分析“货币拜物教”在古代的表现,如明代商帮“藏银窖”现象背后的资本积累困境。
其二,微观考据与宏观视野的**。小至一枚秦简上的“钱十一当一布”记载,大至明清白银流入对**GDP的影响估算(3.3亿两白银流入,相当于当时全世界生产的白银总量的三分之一,皆纳入研究框架。
其三,学术传承与创新的结合。在古代卷中纠正了“交子由民间商人**”的旧说,指出其诞生实为民间资本与官府监管合作的成果;在近代卷中**系统梳理革命根据地的“货币斗争”,如1941年陕甘宁边区政府通过禁止法币流通、发行边币,成功抵制日伪经济掠夺,为红色金融史研究奠定基石。
二、以史为鉴:在历史纵深处寻找当代金融的破局之道
1.货币形态变革:从“有形之币”到“数字之魂”
古代货币形态的五次重大变革(贝币→金属铸币→纸币→银元→人民币,本质上是技术进步与经济需求的产物:宋代造纸术、印刷术的成熟催生交子,近代机器铸造技术推动银元普及,当代数字技术则孕育了数字货币。对比北宋交子发行初期“每贯铁钱交子收30文手续费,准备金率30%”,与后期因政府超额发行导致贬值的教训,启示我们:数字人民币的推广需构建“技术创新 制度约束”的双轮驱动,既要发挥区块链技术的可追溯性、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性,更要借鉴古代“钱监”(宋代货币监管机构的经验,建立动态准备金制度与风险预警机制。
从更宏大的视野看,明清白银货币化过程中,**因依赖海外白银输入而受制于**银价波动(如1931年世界银价暴跌导致**白银外流,这与当代人民币**化面临的“货币主权与资本开放”平衡问题异曲同工。古代“以我为主、兼容并蓄”的货币文化(如唐代“开元通宝”影响日本、朝鲜货币体系,为数字人民币在跨境支付中的场景设计提供了文化自信——我们**可以在吸收区块链技术优势的同时,坚守“央行**化管理”的**特色,避免重蹈近代“银元体系受制于列强”的覆辙。
2.金融机构演进:从“钱庄票号”到“数字金融生态”
近代金融机构的兴衰史,恰似一部“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演化录:山西票号以“身股制”“顶生意”激发员工积极性,其“汇通天下”的网络布局比西方银行早半个世纪;上海钱庄的“庄票”制度(一种由钱庄签发的信用票据,可流通转让,在19世纪末承担了埠际贸易结算职能,展现了传统金融的信用创造能力。这些本土金融智慧,为现代中小银行差异化发展提供了灵感——或许不必盲目模仿西方投行模式,而应深耕“熟人社会”信用网络,借鉴票号“连保制度”(**需有三家以上商户联保,开发基于产业链、供应链的普惠金融产品。
反观外国在华银行通过“关税盐税抵押”控制**财政(1913年“善后大借款”中,列强以盐税为担保借款2500万英镑的教训,警示我们在数字金融时代必须坚守金融主权。当前部分平台企业试图构建“超主权”的金融生态,实则与近代外资银行的“治外法权”(如汇丰银行拥有在华发行纸币权有相似的风险敞口。我们应从革命根据地“边币与法币斗争”的历史中汲取经验,建立“监管沙盒”制度,既鼓励金融科技企业创新,又划定“不得触碰货币发行权、不得垄断数据”的红线,构建“政府监管 市场创新”的良性互动格局。
3.金融实践创新:从“红色金融”到“普惠金融”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银行创造的“实物本位制”堪称金融实践创新的典范:1942年边区政府以粮食、棉花为准备金发行边币,规定1边币=1斤小米,成功将货币价值与民生必需品挂钩,使边币在日伪“联银券”和法币的双重挤压下站稳脚跟。这种“以人民为**”的金融理念,正是当代普惠金融的核心理念——数字时代的金融创新,不应沉迷于“流量变现”“算法歧视”,而应回归“服务实体、惠及民生”的本质,如借鉴边区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经验,利用大数据精准识别农村“信用白户”,通过“生产订单抵押”“养殖保险增信”等方式,让金融活水真正浇灌到小微企业和农户田间。
近代金融史中,“金融安全”始终与**主权紧密相连:1935年法币改革后,英国通过汇丰银行参与法币外汇管理,美国则通过《中**银协定》控制**白银定价权,导致**货币政策丧失独立性。这对当前应对**金融风险极具警示意义:在数字金融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既要积极参与数字货币跨境支付体系(如CIPS系统的建设,更要构建“金融防火墙”,完善跨境资本流动监测体系,防止“数字金融霸权”对我国货币主权的侵蚀,重现革命根据地“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金融斗争精神。
4.**特色金融文化:从“货币哲学”到“文化自信”
两书字里行间渗透着**独特的货币哲学:西周“子母相权”理论(大钱小钱搭配流通蕴含的货币数量论思想,早于西方经济学家休谟的货币理论;《管子》“轻重九府”学说提出的**调控物价、平衡货币流通的理念,成为历代“常平仓”制度的理论基础;明代张居正“白银货币化”改革中“利出于一孔”(由政府掌控货币发行权的主张,至今仍是金融集权与分权平衡的重要参考。这些本土思想资源,为构建**特色金融理论体系提供了丰厚滋养,形成具有**气派的金融话语体系。
从世界视野看,**货币史的独特性恰在于“多元一体”的包容品格:战国时期各国货币形态各异(燕刀、齐布、楚蚁鼻钱,却在秦汉统一后形成“圆形方孔”的文化符号;近代银元体系中,“龙洋”“鹰洋”“站人洋”并存,**在民族意识觉醒中走向“袁大头”的相对统一。这种“和而不同”的历史基因,启示我们在建设**金融**时,既要吸收纽约、伦敦的成熟经验,更要凸显“金融 文化”的**特色,让金融**成为文化自信的载体。
掩卷长思,萧**授的这两部著作,不仅是严谨的学术专著,更是一部流动的金融文明启示录。它告诉我们:货币的演进史,本质上是人类追求效率与公平的斗争史——从贝币的以物易物到数字货币的智能合约,从钱庄的算盘计息到区块链的分布式记账,技术在变,场景在变,但金融服务于人的本质从未改变;它更提醒我们:**金融的现代化,必须扎根于自身的历史土壤——近代史上,无论是“全盘西化”的币制改革(如1933年废两改元后仍受制于**银价,还是“闭门造车”的金融封闭,都曾付出沉重代价,唯有立足国情、兼收并蓄,才能走出真正的**道路。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