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射战略转向 年内超50家险企高管变更
年内保险行业人事调整仍在密集进行中。7月17日,据北京商报记者不**统计,今年以来,已有50余家机构“一二把手”职位发生调整,此次高管“调整潮”不仅包括一众中小险企,也包括**人寿、**太平等头部保险集团。在保险业的人**动大潮中,一个显著趋势是管理层的年轻化,不少“准80后”“80后”逐渐担任起险企的核心高管职位。
在严监管和市场转型的双重压力下,保险行业在2025年延续去年的高频人**动态势。据北京商报记者不**统计,年内超50家保险公司核心岗位发生调整,涉及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位。
从变动分布来看,**人寿、**太平、**人保等头部保险集团均出现了关键岗位调整。其中,备受市场关注的包括,**人保副总裁李祝用调任**人寿集团党委副书记、田耕出任**人保副总裁、李可东出任**太平总经理等。人身险公司方面,上半年,太平人寿、平安人寿、友邦人寿等头部寿险机构,以及中意人寿、中信保诚人寿、华泰人寿等合资或外资公司均有董事长或总经理调整。财产险公司方面,太保产险、前海财险、渤海财险、融盛财险等也有高管就位或离任。
险企核心高管的变动原因有很多,如大型险企高管更迭或是因到龄退休,或是集团内部外部的轮岗调动;中小险企相对来说更为**,中小险企人事调整的原因,更多是为了应对市场诸多不确定性因素下的业绩焦虑,乃至想要“活下去”的无奈之举。例如,前海财险总经理李功霓在履职仅一年多后辞职,刚上任的董事长霍建梅一人“双肩挑”。
在产业观察家洪仕宾看来,中小险企需要更加积极地调整自己的战略和管理体系,以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中小险企也更加注重内部的改革和创新,希望能够通过人**动来推动公司的变革和发展。因此,中小险企的人事流动性可能会更高,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
保险业对高管的偏好,能够侧面反映行业所处的发展情况。
在以往行业高速发展期,很多保险公司更偏爱有资源有资历的业务型人才。当前,行业进入转型“深水区”,竞争愈发激烈。此轮高管变动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专业化等趋势。越来越多的“准80后”“80后”高管走向台前,与此同时,一批精算、财务、金融科技领域的人才逐渐走到了险企核心管理层。
如近期获批出任平安养老险总经理的靳超,就出生于1979年,是一位“准80后”。近期获批出任融盛财险总经理的史翔,不仅是一位“80后”,他已经担任过两家保险公司的总经理,此前于中路保险担任总经理。近期出任华泰人寿总经理的牛增亮,便是精算出身,此前为该公司总精算师。而今年3月履新太平人寿**的赵峰,则是科技条线出身,曾任太平金融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信息技术执行官兼信息技术部总经理等,目前他已是海南省副省长。此外,近期代行瑞华健康总经理职权的冯华,同样是一位技术型人才,曾在微软、蚂蚁金服、深圳平安金融科技咨询有限公司等任职,同时,他也是该公司最年轻的副总。
谈及行业人才偏好的变化,洪仕宾表示,险企高管团队年轻化将有助于提高公司的创新能力和适应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吸引更多的年轻客户。年轻的高管团队通常更加注重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的变化和客户需求的变化,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此外,年轻的高管团队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满足年轻客户的需求,提高公司的市场竞争力。
对于未来险企核心管理层的变动趋势,业内人士预测,未来保险业的人事流动性可能会更**,这是因为保险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需求不断变化,公司需要不断调整和优化自己的管理团队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此外,随着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保险公司也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来推动数字化转型和精细化管理的实施。因此,保险公司需要更加注重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提高自己的市场竞争力。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