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转移与耐药双重挑战 ROS1阳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亟待破局
财经5月9日讯 昨日在“精准靶向,乐愈新生”为主题的ROS1靶点诊疗新进展学术大会上,来自**肺癌领域的专家、学者,围绕罕见靶点ROS1的前沿动态、靶向**的**进展,进行了肺癌**的新思路、新手段探讨。
北京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李琳教授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ROS1患者面临着两大生存挑战,一是脑转移发生率高,二是**耐药复发,如何提高脑转移疗效、延缓耐药发生是ROS1靶向**的共同目标。
肺癌是我国发病率和死亡率**的恶性肿瘤。**癌症**发布的《2022年**癌症发病率和死亡率》显示,2022年我国肺癌新发病例人数高达106.06万例,肺癌死亡病例人数高达73.33万例。其中,非小细胞肺癌(NSCLC是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肺癌的80%-85%,大约70%的NSCLC患者在初步诊断时即为局部晚期或转移,5年生存率较低。
根据NSCLC分子分型,约2/3患者存在明确驱动基因突变。ROS1融合作为NSCLC罕见驱动基因突变之一,在**NSCLC患者中发生率为1.5%-2.61%,常见于年轻、腺癌患者,中位年龄56岁,女性居多,且绝大部分无吸烟史,通常不与其他驱动基因同时发生。由于我国NSCLC患者基数庞大,ROS1阳性NSCLC**不容忽视。
临床上,ROS1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抑制剂为ROS1阳性初治和复发NSCLC患者的标准**方案,但患者仍然存在着诸多未被满足的**需求。李琳教授指出,在我国,多数的ROS1 TKI抑制剂为链状结构,其系统疗效相似,初治患者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均在20个月内,仍有待进一步提高。
一直以来,ROS1患者脑转移发生率高且预后差,约40%的患者初诊时已发生脑转,而在IV期基线不伴脑转患者中,约50%会在24个月内发生脑转移;即便接受了现有的一线**,仍有63% ROS1患者会发生脑转移。一旦发生脑转移,患者生存期将显著缩短。“尽管已有多种链状ROS1 TKI抑制剂用于**ROS1阳性NSCLC的**,然而对于初治且伴有脑转移的患者,目前**仍无法兼顾颅内和全身疗效。与此同时,传统的ROS1 TKI抑制剂易发生ROS1耐药突变,患者复发后尚无有效**方案,ROS1患者的**困境亟待破局。”李琳教授表示。
据了解,近年来,随着对ROS1融合及靶向**研究的深入,新一代ROS1 TKI抑制剂瑞普替尼为ROS1阳性NSCLC**带来新希望。研究证实,在ROS1 TKI初治患者中,瑞普替尼客观缓解率(ORR近80%,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35.7个月,中位缓解持续时间(mDOR长达34.1个月,为ROS1阳性NSCLC靶向**树立了新**,中位总生存期(mOS尚未达到。在既往接受过一种ROS1 TKI且未接受过化疗患者中,中位总生存期(mOS长达25.1个月,帮助患者实现生存突破,填补了临床**空白。
与现有的链状ROS1 TKI抑制剂作用机制不同,瑞普替尼为紧凑的三维大环结构,有助于延缓及克服ROS1耐药突变。在ROS1 TKI经治且伴有G2032R耐药突变患者中,瑞普替尼ORR可达59%。此外,瑞普替尼分子量小,兼顾全身和颅内疗效,在基线伴有脑转移患者中,mPFS长达35.7个月;在基线伴有可测量脑转移患者中,颅内客观缓解率(icORR达89%,为ROS1阳性NSCLC脑转移患者带来显著生存获益。
“因为它真正可及进医保时间比较短,大家对于这个药还是蛮期待的。这个药从疗效到不良反应都是在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李琳教授表示,从临床数据看,瑞普替尼因其独特的药理机制,能够有效兼顾颅内疗效与全身疗效。作为一线**方案,瑞普替尼能有效抑制ROS1耐药突变,**复发风险,显著延长患者生存期;以其强大的颅内活性,可延迟或阻止脑转移病灶的发生或疾病进展,无论是ROS1 TKI初治还是经治过的患者都能从中获益。
去年5月,瑞普替尼在**获批上市,用于**ROS1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并已纳入**医保药品目录。李琳教授表示,有越来越多的罕见靶点患者不**药可医,更有好药可医。在**政策不断推动下,大大缓解了患者治病就医的经济负担。
目前,瑞普替尼已被**外权威指南推荐用于ROS1 TKI初治和经治ROS1阳性NSCLC。《2025年**临床肿瘤学会(CSCO非小细胞肺癌诊疗指南》中将瑞普替尼在IV期ROS1融合阳性非小细胞肺癌一线和二线**中上调为Ⅰ级推荐。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