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小特产做成大产业 我国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增长
据媒体报道,2025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日前在北京召开。与会人士表示,我国县域经济规模持续增长,GDP由2015年的31.6万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48.3万亿元;经济结构更加优化,县域二产增加值达40%,产业结构基本形成二产和三产“双轮驱动”格局。当前,如何立足当地实际资源,通过县域特色产业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值得研究。
近年来,我国县域产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结构逐步优化,内生动力不断增强,通过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技术升级等方式,以及链群生态构建,传统支柱产业积蓄了强劲动能。不过,一些县(市的工业结构比较单一,产业梯次不够健全,抗风险能力较弱;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差异化和个性化,在市场竞争中不容易脱颖而出。针对此,要因地制宜,根据每个地区的实际情况,打造出实力强的特色优势产业。
一方面,要统筹资源要素,科学规划布局,把特色产业项目培育好、落实好。例如,新疆坚持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打破同质化困局,让南疆每个地州都走上特色产业发展之路,推动南疆地区高质量发展。还要坚持特色发展与创新驱动相结合,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特色产业项目的科技、研发与生产优势,加快特色产业项目建设速度,全方位激活县域特色产业活力。
另一方面,县域特色产业的繁荣,离不开全链条协同推进。如福建宁德市聚焦“8 1”乡村特色产业,打造宁德大黄鱼等区域品牌,2024年全产业链总规模达2500亿元。要立足产业特点,以精深加工延链升链,提升特色产业质量;还应引育上下游企业,布局相关配套企业和项目,推动补链强链延链,深化链长制,创新链长升级版,培育“链主”企业,促进产业链整体协同。同时,打造特色产业龙头企业是县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践中,要坚持引培并举,发挥龙头企业抢机遇、补短板、强**、抓创新、创品牌、打市场的作用,着力促进“小特产”向“大产业”跃升。例如,重庆市实施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打造奉节脐橙百亿级产业链,建成规模巨大的家蚕基因库,**推动了县域特色产业发展。
此外,还要注意到数字技术对于县域产业的影响。要依托数字技术构建县域特色产业数字化平台,打通研发设计、生产制造、仓储物流、市场营销等全链条数据流通渠道,实现资源**配置与协同创新。以数字产业园为载体,强化算力、算法、数据治理等关键技术应用,打造产业数字化生态,推动特色产业从传统生产向智能制造、柔性定制、服务型制造转型。例如,山东寿光依托“数字大棚”系统,实现蔬菜种植全流程智能化管理,产量提升30%以上,带动全产业链数字化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