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让私域直播沦为“坑老”陷阱
当前,我国老龄化进程加速,保护老年人的消费权益越发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近期,以线上私域为渠道的新型“坑老”**让不少辨识能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吃了亏。**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中消协近日联合发布关于防范私域间老年人药品保健品消费风险提示,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不法分子通过举办“免费送鸡蛋”“社区义诊”“老年福利会”等线下活动诱导老年人添加微信、加入微信群,然后在微信群里发送私域间链接,通过“伪科学**课”“专家一对一咨询”等形式,将普通的药品、保健品吹嘘成能“**高血压”“****”的神药神品,利用老年人对健康的重视和渴望,骗取其购买价格虚高的保健产品。
私域间利用封闭场景,大打情感牌,以“亲情关怀”“健康咨询”“专家讲座”之名,行情感营销之实。当部分老年人清醒过来,试图维权举报时,却常常陷入“查无实证”的困境。内容“当日播完当日销毁”,几乎不留痕迹,难以回溯;结束后迅速解散群组、注销账号,甚至利用技术后台“一键换号”,遁形于网络……私域具备的隐蔽性与可销毁性,极大抬高了执法门槛与维权成本,无形中纵容了不法分子的嚣张气焰,让受害老年人维权无门。
“消费风险提示”是一份及时而必要的“防骗指南”。然而,要**斩断伸向“养老钱”的黑手,守护好“夕阳红”的安宁,仅靠提醒远远不够,还需要全社会凝聚共识,构建一张疏而不漏的立体防护网。
监管部门要加大对私域间的监管力度,创新监管方式,建立线上与关联门店的全链条监管,同时加强对小众小程序、第三方工具的监测。核心在于压实平台责任,私域服务的技术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留存完整的内容、互动记录及交易数据等,为后续追溯提供“铁证”。对纵容或协助违法者隐匿踪迹的平台,必须严厉追责,**姑息。
执法部门要善于利用大数据等手段,强化执法力度,对虚假宣传、消费欺诈等违法行为依法严惩,对那些企图利用技术优势打“擦边球”、逃避监管的“影子商家”,做到露头就打。
筑牢社会防线,填补知识与情感空缺同等重要。社区等基层组织应发挥贴近优势,常态化、精准化开展针对老年人的防诈宣传活动,及时揭露**骗术与套路,让“坑老”新招无所遁形。同时,要积极联合相关机构,组织科学、权威的健康**知识讲座,去伪存真,挤压伪科学和****的生存空间,切实提升老年人的信息甄别能力、科学素养和自我保护意识。然而最根本、最温暖的防线源自家庭的亲情守护,子女晚辈的耐心倾听、日常陪伴、有效沟通以及科学健康知识的分享,这是抵御外界“温情陷阱”最坚固的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