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能动”到“智能” 中国机器人产业加速奔跑
身高167厘米的人形机器人自主搬运货箱;天工机器人以行云流水的动作攻克高强度运动控制难题;杭州宇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把人形机器人擂台赛搬到了现场,机器人闪转腾挪间,引得观众惊呼四起……8月8日,2025世界机器**会在北京开幕,本次大会汇聚200余家企业、1500件展品,其中100余款为全球**新品,人形机器人整机企业参展数量创下历史之最。
往前回溯,在最初的几届世界机器**会上,大多数机器人、机器狗产品还停留在“能动”的初级阶段,而如今,本届大会展出的机器人不再只是冰冷的“机器”,已进化为能够自主决策、协同作业的复合“智能体”。
从一场展会可以透视机器人产业的巨大变迁:机器人从“单一功能”发展到“一机多能”,从“单机作战”走向“群体智能”,从机械式响应迈向“主动预判”,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
群体智能走入现实
“请让一让,您的冰美式到了!”在北京云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迹科技”展区,记者目睹了UP机器人“分身”的全过程,其可以通过底盘适配多种仓体,实现“一机多用”的灵巧转换,变身为送餐员、清洁工、巡逻员,实现“分时复用”的**运作。
深圳逐际动力科技有限公司也带来了能够展示多样化足端形态的机器人产品。“除了双点足,这台机器人还可以安装双轮和双足。”该公司品牌部工作人员告诉《证券日报》记者,轮式机器人移动速度更高;双足机器人有更拟人的足端形态;双点足机器人具有极强的抗干扰性。三种足端形态,赋予机器人较强的复杂地形移动能力。
更颠覆性的变革藏在“离身智能”中。“今年**的变化是机器人具备了‘离身智能’大脑。”云迹科技工作人员向记者介绍,“依托大模型技术,机器人现在能预判需求。比如,当客人提及‘口渴’,系统会自动送水而非等待明确指令。我们现在训练机器人理解潜台词。这种‘具身智能 离身智能’双引擎驱动,让机器人实现了从环境感知到闭环反馈的全链路AI智能化。”
与过去机器人仅执行预设程序不同,现在的机器人通过环境感知、自主决策和动态适应,真正实现了“身体”与“智能”的深度融合。
在本届大会上,单体智能正逐步演变为群体智能。机器人不再是“单兵作战”,而是协同出击。“毫米级时空同步”的协作背后,是企业AI智能体应用系统的实时调度,其能分析任务优先级,让多台机器人自主协商分工,形成真正的“机器人服务军团”。
在深圳市优必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优必选”展台,多台机器人正在进行协同作业,它们不仅能够负责自己面前操作台的工作内容,还能与展台其他机器人配合,进行分拣和搬运的全流程工作。
“在这个场景中,优必选展示了面向多任务工业场景的通用人形机器人群体作业解决方案。”优必选副总裁兼研究院院长焦继超向《证券日报》记者透露,这套解决方案已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经过测试,搬运机器人与分拣机器人能够通过协作,将配送的物料送至流水线。
整体来看,当前机器人产业凭借模块化多能设计、群体智能调度和大模型主动服务,实现了跨越式跃迁。
“与往年相比,本届大会展示的机器人整体从‘看得到’向‘用得上’进阶,机器人能力维度从‘精准**’向‘泛化智能’延展。”机器人领域投资机构首程控股有限公司董事会办公室总经理康雨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参展企业的整体状态可以用“从概念导向转向工程导向、从炫技展示走向场景真实”来概括。这一变化,反映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正经历一场从“验证期”走向“交付期”的系统性跃迁。
**电子学会理事长徐晓兰对记者表示,从本届大会来看,机器人产业实现了大模型、智能协同控制、人机交互等核心技术的新突破,推动机器人从“工具”向“伙伴”转变。**人形机器人整体水平已处于全球**方阵,我国在机器人领域的创新能力得到了**广泛认可。
商业化落地速度各异
当下,机器人正从实验室快速走向商业落地。漫步大会展厅,一个现象引人深思: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已广泛落地,而人形机器**多仍处于展示以及小规模量产阶段。
为什么服务机器人比人形机器人早落地5年?答案在成本账簿里。一家机器人企业负责人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公司推出的送餐机器人,单台日配送量相当于3个服务员,8个月即可回本;而某款人形机器人时薪成本仍高出人类员工20%。
机器人在不同领域的商业落地分化现象正在显现。在医疗**、工厂巡检等标准化场景,机器人渗透率已达34%;但在需要复杂交互的消费场景,其落地率不足5%。
作为全球商业化落地规模**的服务机器人企业,上海擎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展台前人头攒动。记者获悉,该公司机器人出货量累计超10万台,业务覆盖餐饮酒店、医疗康养等全生态场景,进入全球60余个**和地区。
记者从本届大会了解到,工业机器人在多个领域的应用正进入**爆发期。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大会开幕式上介绍,今年上半年,我国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27.8%,工业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35.6%和25.5%,连续12年位居全球**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
相较于服务机器人和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化尚处初期。
在本届大会上,普罗宇宙机器人科技(苏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罗宇宙”全球**公开发布“大白”机器人,引发广泛关注。“这是全球**兼具柔性和精度的工业级具身智能产品,将国产人形机器人在全球智能制造产业中的应用推向新高度。”普罗宇宙创始人兼COO葛巾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
谈及人形机器人的发展前景,葛巾表示,从需求侧来看,市场对人形机器人产品的认知明显提高,但在实际使用上,很多消费者仍持观望态度,市场信心需进一步增强。从供给侧来看,今年以来,人形机器人品牌“百花齐放”,新锐探索型企业不断涌现,其中大多以成为兼具技术壁垒和落地实力的公司为目标。
“聚焦到人形机器人领域,最核心的难点在于‘大脑’的智能化程度仍需提升,而这个卡点是缺少真实的物理数据。”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具身业务相关负责人表示。
整体来看,服务机器人因功能明确、场景固定,更容易实现规模化应用;而人形机器人追求通用性,面临智能体、具身智能、大模型等多重技术挑战,其商业化进程还需加快。
产业链联合破局
机器人产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标准化不足、投资回报周期长、具身智能依赖物理世界“喂数据”等难点。对此,**机器人产业链迅速攻坚,多个“隐形**”企业显现,上游供应体系逐渐成熟,与中游、下游同步形成合力。
“国产化是我们突破的关键。”某机器人上市公司技术负责人表示,从减速器到控制器,再到视觉系统,公司已经实现核心环节的自主可控。
大连蒂艾斯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李博阳表示,公司主要负责****机器人餐厅“机器人焰究所”的机器人开发和建设运营,也着重对EX人形机器人在服务场景下的大模型调用、多模态感知、工具操作和人机交互技术方面的研发。相关项目中机器人产品的核心零部件**为自主创新。
李博阳认为,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我国机器人技术进步的速度会越来越快。相信在**市场中,机器人将成为高铁、新能源汽车之后的又一张**名片。
在“出海”方面,**企业正从产品输出转向技术、标准输出。云迹科技机器人智能体去年在全球完成超过5亿次服务;智元机器人则计划进军海外市场,已在北美、欧洲、中东等地与当地合作伙伴展开本地化部署;优必选也积极布局和加速人形机器人海外商业化进程。
2025世界机器**会不仅是一场科技盛宴,更是**机器人产业从跟跑到领跑的缩影。从“变形金刚”式的功能创新到群体智能的协同突破,**机器人产业正在跑出“新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