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从“秀技能”到“真打工”:2025机器人商业化破冰进行时

  “不同于去年大会的机器人技能展示,今年最明显的感受是‘落地’。”一名参展商对**证券报记者感慨道。2025世界机器**会上,机器人化身商超零售员、物流分拣员、上下料工人、居家保姆,在不同场景中,演示着各自的应用潜力。

  当然,机器人目前仅具有在有限场景执行简单任务的能力,还不足以应对复杂现实场景的挑战。记者采访多位参会企业高管与专家后发现:距离机器人真正走进更多场景“打工”,行业仍需攻克机器人“大脑”能力这一核心关卡。对此,部分企业已展开积极探索,力求在具身智能大模型性能上实现突破。与此同时,开放场景中“边做边学”、用合成数据破解“数据荒”等,都是行业探索者正在进行的实践。

  让一部分场景先商业化

  在8月8日至12日举办的2025世界机器**会上,机器人公司纷纷展示落地应用场景。在银河通用的银河补给站,机器人往返于货架为观众取商品;越疆机器人戴上橡胶手套,“望着”面前的物料分拣箱,时刻准备“上岗”;乐聚机器人“夸父”步行到货架,精准地取下物料;星尘智能Astribot S1面对围观人群泡起了咖啡。

  据介绍,本届大会共有200多家**外机器人公司参会,全场共展出了1500多台机器人产品,创**机器人展会之最。

  各家企业高管透露,在会场之外的现实场景中,机器人也正在一部分场景操练起来。

  松延动力的人形机器人订单已经突破2000台。松延动力创始人、董事长姜哲源表示,在手订单中教育行业占比**,涵盖教育培训、科研等场景,“让机器人做领跑员、领操员,或是在文旅行业做导游,都是我们在探索的场景。”

  傅利叶带来其近期正式发布的首款主打交互陪伴、具备“可触摸”特性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are-bot GR-3,可应用于陪伴、医疗、康养等场景。2025年,傅利叶计划交付数千台旗下机器人产品。银河通用机器人创始人兼CTO王鹤说,公司的机器人已经在北京10家无人药店上岗,用户下单后可以由机器人取货,到年底将扩展至100家。

  另外,智平方的AlphaBot(爱宝系列机器人今年已收到近500个订单,目前已在东风柳汽、晶能微电子等工厂投入使用。星动**带来大会展示的星动Q5机器人目前已经获得几十台订单,预计今年会交付100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进程明显加快了。”公司相关负责人称。

  在大会现场,机器人形态也不局限于“双足”,下肢可折叠、可升降的机器人展品明显增多。擎朗智能、帕西尼、灵宝CASBOT都带来了轮式底盘、下肢可折叠、可升降的机器人产品,拓宽了机器人活动边界,可以适配更多场景使用需求。

  但目前机器人可应用的场景仍是有限的。**先进技术应用推进**(深圳主任姚颂将具身智能和自动驾驶类比,参考自动驾驶行业L1到L5的分级,划分了具身智能进阶路线。“具身智能L1阶段,机器人可以完成给定的明确单一任务;具身智能L2阶段,在明确任务边界、人为拆分任务步骤后,机器人可在每个给定任务中有**自主调整执行能力。”姚颂表示,目前机器人智能水平在L1、L2之间。

  “行业里最乐观的人都认为,机器人规模化落地应用会在5到10年间实现。这并不妨碍机器人在未来2到3年有一些真正的应用场景能够落地。”他山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马扬说,“就像智能辅助驾驶,现在没有谁可以做到L5,但是L1至L3阶段就有实际应用。”

  姚颂认为,**批机器人落地场景是人们希望被替代的工作,如矿井、电力等高危场景,粉尘、辐射等有害健康的环境,洗手间清洁等令人不适的工作,以及装配、组装等重复繁重劳动。

  “脑力”还须升级

  记者采访多位企业高管、行业专家时发现,“大脑”能力不足、应用场景匮乏、制造精度受限,已成为阻碍人形机器人发展的几大痛点。

  “现在多数机器人‘小脑’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不错的水平,能够比较自然地跑跳、在移动中保持平衡。但大脑的发展目前还需要进一步提升。所以现在机器人更多是为大家提供娱乐和情绪价值,从‘有用’的角度,现有产品的投入产出比仍然较低。”自变量机器人创始人王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并不是机器人硬件的问题,而是机器**模型的智能化水平没有达到。”

  宇树科技CEO王兴兴也提到,现在人形机器人在软件层面的具身智能大模型并不完善,当前具身智能大模型处于类似ChatGPT推出前1至3年的阶段,业界已经发现了合适的探索方向以及技术路线,但尚没人能将其实现。

  和人类一样,机器人“大脑”负责“想明白”要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往往通过大模型或**决策实现;“小脑”负责运动控制与平衡,会“协调好”身体各部分精准、稳定地执行动作。

  但与语言类大模型相比,人形机器人需要具身智能大模型处理的不是文字代码等符号信息,而是物理世界的复杂信息,技术难度更高。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具身智能负责人车正平表示,当下行业看好的VLA模型也面临动作预测难、本体差异大、数据难兼容、任务泛化弱的问题。模型直接从图像像素空间映射到机器人操作空间,存在优化困难和预测不准确问题;不同机器人本体外观、形态、动作表现差异大,直接应用难以兼容;模型对新任务指令和新场景环境的扩展性不足,依赖大量特定数据重新学习或者长时间适应。

  大脑的能力不足直接影响的就是机器人的泛化能力,也就是机器人“举一反三”“灵活调整”的能力。

  “虽然机器人能完成一些搬运、抓取的任务,但并不具备更泛化的能力,电池的续航能力也有限,因此企业现在更青睐技术成熟、不需要人工智能的普通机器人或自动化设备,”百川智能共享工厂总经理赵辉向记者表示,“这些设备只需要根据程序完成固定动作,同样能提升生产效率,目前在各行业生产中都得到了广泛使用。”

  边落地边探索

  推动机器人商业化进程、加速落地更多场景,还需要行业形成“数据-模型-场景验证”的闭环。

  王潜表示,过去一两年间行业开始形成共识,人形机器人要想向更高水平发展,就需要一个统一的端到端大模型或通用模型,预计未来2到3年间,此类模型将实现较大突破。

  优必选**品牌官谭旻提到,目前优必选机器人在工厂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分拣、搬运和质检三类。他预计,通过5到10年的真实场景积累和千亿元级别的资金投入,人工智能将支持人形机器人走入更核心的岗位。

  在大模型方面,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布了四项具身智能核心成果——“具身世界模型体系”“跨本体VLA模型”“人形机器人全身控制自主导航系统”和“千台机器人真实场景数据采集计划”,加速具身智能从技术突破迈向产业实用。

  另外,空间感知能力是机器人在物理世界准确行动的基础。群核科技董事长黄晓煌介绍,公司目前用100万个图纸信息使机器人空间感知准确度达80%,但进一步提升需大幅增加数据量,而物理世界真实训练数据稀缺——人类小孩在少数环境中就能学会的事,机器人需成千上万数据才能勉强泛化,强泛化能力则需几十万到上百万的数据量。

  银河通用则采用“物理仿真 合成数据”的技术路线,通过整合机器人动力学模型、环境资产搭建物理仿真环境,以消费级显卡大规模生产合成数据,用99%合成数据加1%真实数据训练模型,再通过“仿真到真实”的迁移,确保模型在真实世界有效工作,**模型训练门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