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科技创新债发行扩容 热度有望延续

  今年5月,**人民银行、**证监会联合发布关于支持发行科技创新债券有关事宜的公告。公告发布后,科技创新债市场快速扩容,发行只数、发行规模较去年同期激增,政策落地效果显著。

  专家表示,科技创新债有望迎来更多供给,还需从推动债券条款创新、丰富增信措施等方面入手,提升投资者对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债的认可度,提高发债成功率。

  政策效应显著

  公告发布以来,科技创新债发行量同比激增,政策效应在数据上得以体现。Wind数据显示,截至8月11日,**场自5月7日公告发布以来已累计成功发行科技创新债684只,发行规模高达8806亿元。去年同期,新发科创债(包含科创票据数量为326只、发行规模为3229.78亿元。

  发行主体增量扩容,是科技创新债发行规模激增的主要原因之一。公告明确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机构等可发行科技创新债券。

  数据显示,在已发行的8806亿元科技创新债中,金融机构主体共发行了3119.45亿元,占比为35.42%。金融机构又以银行为发行主力,发行科技创新债规模达2383亿元;其中,建设银行、**银行、农业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浦发银行、华夏银行、中信银行、兴业银行等发行规模均在百亿元及以上。建设银行累计发行规模为300亿元,位居榜首。

  此外,证券公司已累计发行规模为441.70亿元的科技创新债,其中招商证券以累计70亿元的发行规模居前。在股权投资机构中,发行科技创新债规模较大的为北京市国资公司,发行规模为50亿元。

  “新增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等金融机构作为科技创新债券发行主体,拓宽了金融机构科技**以及债券、股权和基金投资的资金来源,增强了金融机构支持科技型企业全生命周期、各类型融资的能力,有利于撬动更多金融资源投向科技创新领域。”东方金诚研究发展部执行总监冯琳表示。

  民企发债规模有所增加

  在推进债券市场“科技板”建设过程中,科技创新债从发行主体结构、发行期限、发行利率等方面,呈现出新的特点。

  从发行主体结构看,科技创新债的发行主体虽仍以国有企业为主,但民营企业发行科技创新债的数量与规模正在逐渐增多。数据显示,在684只科技创新债中,**企业发行197只、地方国企发行360只、民营企业发行94只、外资企业发行1只,其他的科技创新债均为公众企业、集体企业等发行。其中,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债发行规模为842.40亿元;在去年同期,民营企业发行41只科创债(包含科创票据,规模为306.88亿元。

  从发行期限看,科技创新债发行期限进一步丰富,可以满足不同资金需求和风险偏好。数据显示,684只科技创新债平均发行期限为3.65年。其中,3年期科技创新债发行只数占比约为36.60%,5年期发行只数占比约为25.44%。

  从票面利率看,科技创新债的成本明显下降。数据显示,在今年发行的684只科技创新债中,票面利率平均值为1.98%,低于去年同期2.34%的水平。

  年内将迎来更多供给

  专家表示,科技创新债有望进一步扩容。“科技创新债等新品种预计迎来更多供给。”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表示。

  展望未来,冯琳表示,还需从推动债券条款创新、丰富增信措施等方面增厚民营企业科技创新债投资收益,以此提升投资者对此类债券的认可度、提高发债成功率。

  “对于中小型科创企业,需突破传统增信方式,建立政策增信兜底、市场风险共担、注重技术价值的增信体系。例如,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标准和规范,支持科创企业以专利、技术等无形资产作为增信工具。”中泰证券证券发行审核部总监张金铁表示,还可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债品种创新力度。例如,多样化科技创新债含权条款设计,更加匹配科技创新债发行人的风险收益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