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东阳光 2025 半年报:战略定力铸就业绩飙涨,液冷与机器人业务拓展新增长极

  8月14日晚间,东阳光(股票代码:600673.SH披露2025年半年报。公告显示,东阳光2025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71.24亿元,同比增长18.48%;实现归母净利润6.13亿元,同比增幅高达170.57%。这一跨越式增长的背后,是政策东风、技术创新、长远布局共振的必然结果,更彰显了东阳光在产业变革浪潮中精准的战略眼光与**的执行能力。

  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东阳光已形成“高端制造稳底盘,科技创新拓空间”的发展格局。2025 年上半年,化工制冷剂业务为本次业绩大增奠定了坚实的利润基础,液冷与具身智能机器人业务均实现营收突破。

  战略新极一:液冷科技全产业链布局,构筑行业壁垒

  在AI算力爆发的时代,随着服务器芯片功率迈入千瓦级大关,传统风冷技术已难以满足数据**散热需求,液冷技术成为行业公认的主流解决方案。东阳光凭借对产业趋势的精准预判,在冷板式与双相浸没式液冷两大方向同步发力,并与中际旭创成立合资公司,构建起覆盖“材料-部件-系统”的全产业链优势,成为市场上少数能同时提供核心材料、关键部件及整体解决方案的头部企业。

  材料层面,东阳光依托氟氯化工领域的深厚积淀,实现氟化冷却液的自主供应,可灵活适配冷板式与浸没式两种技术路径,自供模式既牢牢掌控成本主动权,又确保材料性能与下游需求的高度匹配,成为技术落地的坚实根基;液冷部件层面,多个核心部件实现自研、已具备产业化能力,并与头部液冷企业达成战略合作意向,对接多个**项目,目前已涵盖1.4MW CDU、冷板等成熟产品。同时,更高散热功率的 CDU、光模块及交换机研发也在稳步推进中;系统集成层面,东阳光打造“系统级-机柜级-服务器级”全链条解决方案,持续配合客户部署液冷智算节点样板间。由此,东阳光实现了从材料研发到系统集成的垂直贯通,为AI时代的散热需求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

  值得注意的是,东阳光的液冷市场拓展战略布局呈现“政策卡位 生态共建”的鲜明特点。东阳光与韶关市政府深度合作,计划入驻华南地区**的**级数据**集群,建设液冷设备制造与超级电容研发基地,借势“东数西算”战略构建完整产业链,依托政策红利与区位优势,为打造液冷、超级电容与 AI 产业集群奠定基础。东阳光与中际旭创合资成立的广东深度智冷科技有限公司,则聚焦千亿级液冷市场,双方整合光模块、散热技术优势,通过全链路资源强强联合,打造从芯片端散热到系统级方案,在智算**等关键场景抢占全球产业链核心环节,推动技术标准制定与商业化落地的协同发展,目标直指全球液冷热管理领域的领军地位。

  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是东阳光保持竞争力的核心密码。通过对上下游供应链的深度调研与战略合作,东阳光已与头部液冷企业形成资源联动格局;投资参股浙江芯寒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实现浸没散热解决方案的互补协同;入股常州纵慧芯光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则借助液冷技术与光芯片的强互补性,开发更**的整体散热方案。

  按照发展规划,东阳光有望在3-5年内成为****的液冷核心部件、材料和解决方案供应商,目标客户群体涵盖小型验证项目、股东方客户资源项目以及**外相关领域的龙头企业,届时在千亿级市场中的份额有望实现跨越式增长,为东阳光贡献可观的增量收入。

  战略新极二:智能机器人开辟增长蓝海,商业落地快速突破

  东阳光的另一大新兴业务智能机器人同样在2025年上半年贡献业绩。

  当前,智能机器人行业正处于技术爆发与政策催化的双重机遇期,**院新闻办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35.6%,人形机器人训练场已开源550多万条训练数据,行业正加速从实验室走向规模化应用。垂直场景数据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核心驱动力,通过特定场景的真实部署积累数据,形成数据飞轮、优化模型性能,提升机器人可靠性,推动规模化部署,**反哺更多数据、更多场景。东阳光以“全栈自研、垂直整合”为战略支点,在这一赛道上实现从布局到商业化的快速突破。

  东阳光牵头组建的湖北光谷东智具身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汇聚了智元机器人的全栈式技术能力、北武院的AI算法优势与灵初智能端到端的模型开发实力,构建“核心零部件-本体研发-数据采集-规模量产-场景落地”的完整闭环。多方协同模式,不仅缩短了技术转化周期,更是打通了机器人本体到行业应用落地的**一公里。

  目前,东阳光已形成系列产品矩阵,依托东阳光集团电子新材料、氟氯化工、生物医药、大健康、煤矿、锂矿等众多业务板块的多元应用场景、丰富的行业运营经验与海量行业数据,布局商业服务、消费级、工业制造及特种环境应用等场景。Luman H系列聚焦商业服务场景,可胜任迎宾接待、营销服务等工作;Luman S系列则深入消费级市场,覆盖养老陪护、家庭服务等 C 端需求;数采制造机器人与工业扫地机器人则精准对接工业制造、智慧工厂等 B 端场景。

  记者注意到,2025 年是东阳光智能机器人业务的里程碑之年。3月,光谷东智已实现首批 7000 万元市场化订单突破;7 月,首款交互服务机器人“光子”在北京链博会发布,1.7 米高的人形机器人搭载垂域大模型,能灵活应对展厅讲解、政务咨询等多元场景,目前已签约小批量订单。另一方面,产能建设同步推进,湖北工厂一期年产能 300 台的产线已投产,二期扩建工程正加速筹备,为规模化交付奠定基础。

  未来,东阳光智能机器人业务将以武汉总部为核心,建设融合多生产场景的数据采集工厂,通过模型训练不断提升机器人的环境感知与自主决策能力。在应用端,**拓展智能制造、康养陪护、危险作业等领域,同时联合产业链上下游打造湖北具身智能生态集群。

  基石业务:化工新材料与电子元器件筑牢发展根基

  在产业变革的浪潮中,东阳光的化工新材料与电子元器件业务共同构成东阳光业绩新高的坚实底盘。其中,化工板块以制冷剂为核心引擎,在行业转型期占据战略高地,而电子元器件业务则凭借全产业链布局,在新兴应用场景中持续突破。

  化工新材料板块作为东阳光的核心支柱,正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制冷剂行业处于关键转型期,第二代产品加速退出,第四代因成本与专利限制暂时难以普及,第三代制冷剂成为市场**主力。在配额管控下,供给格局稳定,而下游需求持续增长,推动行业进入长期景气周期,数据显示,主流产品 R32 价格从2024年初的1.7-1.8 万元/吨跃升至5.7-5.9万元/吨。

  东阳光作为华南地区**拥有完整氯氟化工产业链的企业,2025 年手握约 6 万吨第三代制冷剂配额,稳居****梯队,充分享受价格上涨红利。配额优势不仅为东阳光锁定稳定的市场份额,更在价格上涨周期中转化为快速增长的利润。同时,东阳光未雨绸缪储备第四代制冷剂技术,以“一代主导、一代储备”的技术梯队,持续巩固行业地位。

  化工新材料板块另一大业务氯碱化工则在2025年上半年强势扩张。东阳光拥有广东省**氯碱化工生产基地及“盐矿-氯碱-制冷剂-氟精细化工”完整产业链条,通过参与破产重整江西蓝恒达化工,东阳光获得17 万吨折百碱年产能,形成双基地格局。报告期内,蓝恒达盈利水平同比大幅提升,化工新材料双基地有效提升东阳光基础化工原料领域市场话语权,并通过全产业链协同效应,为制冷剂等核心业务提供稳定原料保障,筑牢成本壁垒。

  电子元器件板块则以全产业链布局展现稳健实力。东阳光通过“电子光箔-腐蚀箔/积层箔-化成箔-铝电解电容器”完整链条,实现从材料到终端产品的全掌控。与日本东洋铝业联合研发的积层箔,凭借高比容、小型化等优势,其乌兰察布生产线投产后客户拓展顺利。铝电解电容器种类丰富,广泛应用于消费电子、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客户名单中三星、海信、TCL 等知名企业的身影,印证了产品的市场认可度。

  值得关注的是,2025年上半年东阳光超级电容器业务取得多项突破,为电子元器件板块注入新的增长动能。东阳光设立广东东阳光超容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超级电容器及混合型电容器的研发与市场开发,并与**新型储能创新**战略合作,成功签署兆瓦级订单。为配套产能,乌兰察布积层化成箔项目与浙江东阳超级电容器基地稳步推进,新设的浙江东阳光储能科技有限公司将助力超级电容器产业化,进一步提升东阳光在新兴赛道的竞争力。

  战略定力:产业深耕铸就长期价值

  东阳光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爆发,并非偶然的市场机遇,而是东阳光长期把握技术与商业趋势、持续资源整合的必然结果。东阳光从电容器业务起步,逐步延伸至氟氯化工、液冷科技、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东阳光的产业拓展方向始终立足实业、面向未来,围绕新材料核心能力构建产业集群优势。

  这种战略定力体现在三个维度:其一,对技术研发的持续投入,例如,东阳光的液冷技术早在 2016 年就开始布局;其二,坚持产业链垂直整合,从基础材料到终端应用的全链条掌控,使东阳光具备成本优势与快速响应能力;其三,对产业趋势的深刻把握,在制冷剂配额政策、液冷需求爆发等关键节点,都实现了精准布局。

  未来,东阳光将致力于在 5-8 年内成为****的新材料科技公司。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深化产业链协同、聚焦新兴市场、强化资本运作等战略举措,将短期的业绩增长转化为长期的竞争优势。在 AI与智能制造的浪潮中,东阳光正以高端制造为锚,以科技创新为帆,打造高端制造企业向科技创新巨头转型的成功范式。

  东阳光的实践表明,在产业变革的时代,唯有保持战略定力,深耕核心能力,方能在市场竞争中屹立不倒,创造持续的企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