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家中小银行评级获上调 区域竞争力成关键因素
来源:**证券报
近期,多家评级机构发布中小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结果。据记者统计,截至8月18日,今年以来已有9家中小银行主体信用评级获上调,超过去年全年水平。其中,6家银行评级由** 升至**A。从评级机构上调中小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的理由来看,近一年来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以及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资本实力等是主要参考指标。
此外,记者注意到,截至目前,山西榆次农商行、湖南常德农商行、贵州花溪农商行和山西平遥农商行遭遇主体信用评级下调。业内人士认为,近年来,不少中小银行经营业绩持续向好,资产质量改善,股权结构不断优化,风险抵御能力提升。但也需考虑到,银行业面临的净息差困境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且当前**性商业银行不断下沉服务,挤压了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市场空间,中小银行整体发展仍面临**挑战。
中小银行评级“9升”
据统计,今年以来已有9家银行获评级机构上调主体信用评级。具体来看,联合资信对富滇银行、浙江杭州余杭农商行、汉口银行、武汉农商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从** 调高至**A,对长城华西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由**上调至** ;东方金诚对绍兴银行、日照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从** 调高至**A;中证鹏元资信对江苏长江商业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大公**资信对秦皇岛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分别由**上调至** 。
记者发现,不同评级机构对同一家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存在**差异。例如,中诚信7月末发布的秦皇岛银行2025年度跟踪评级报告显示,自2024年7月29日以来,秦皇岛银行主体信用评级维持在**,未发生变化。
在部分银行主体信用评级获得上调的同时,也有部分银行主体信用评级遭遇下调。今年以来,中诚信对湖南常德农商行的主体信用评级由**-降至A ,对山西榆次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由BB降至BB-;联合资信对山西平遥农商行的主体信用评级由BBB 降至BBB,东方金诚对贵州花溪农商行的主体信用评级由A 降至A。
业内人士告诉记者,目前主流评级机构通常采用九级评价体系,评级由高到低的符号分别为**A、**、A、BBB、BB、B、CCC、CC、C,每一个信用评级可用“ ”“-”符号进行微调,表示略高或略低于本评级。
评级划分与受评对象偿债能力有较大关系,以中诚信评级划分标准为例,一家公司主体信用评级为**A,说明其偿还债务的能力极强,基本不受不利经济环境影响,违约概率极低;评级为B,意味着其偿还债务的能力较大依赖于良好的经济环境,违约风险很高;评级为C,意味着其不能偿还债务。
“主体信用评级上调有助于提升银行的市场声誉,同时还有其他多方面助益,例如,直接**债券发行利率,高主体信用评级银行在政银合作、异地展业中更具优势;反之,主体信用评级下调的银行将面临授信额度压缩、同业合作门槛提高等问题。”**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表示。
区域影响力、股权结构是关键指标
近一年来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资本实力以及在区域内的影响力等,是评级机构在对中小银行进行主体信用评级调整时的主要参考指标。
例如,大公**资信在上调秦皇岛银行主体信用评级时提到,2024年,秦皇岛银行存**规模继续稳步增长,存**市场份额在秦皇岛市居**,具有较强的区域竞争优势,服务实体经济能力进一步增强,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具有重要影响力,预计需要时可以获得地方政府支持。
联合资信在富滇银行的主体信用评级报告中表示,该行作为云南省省级城市商业银行,在云南省内保持着良好的客户基础和品牌影响力;业务经营方面,富滇银行立足于支持云南省经济发展,存**业务在当地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存**业务在云南省内市场份额处于靠前位置。
此外,部分银行通过增资扩股实现股权结构优化,也成为评级机构上调其主体信用评级的主要原因之一。
联合资信在对汉口银行的跟踪评级报告中表示,2024年,汉口银行引进市属、区属优质国企入股,国有持股比例进一步上升,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据了解,汉口银行于2024年完成8.74亿股定向募股,发行对象为湖北省内11家国企,募集到的45.87亿元资金**用于补充该行核心**资本。
东方金诚在对绍兴银行主体信用评级观点中也提到,在外部支持方面,作为绍兴市金融体系的核心金融机构,绍兴银行在支持实体经济、服务民生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该行国有股占比升至66.94%,对地方经济贡献能力持续增强,税收贡献继续增加,预计未来将在资本补充、公司治理及业务发展等方面继续获得当地政府支持。
应进一步加强资产质量管理
虽然今年以来获得主体信用评级上调的中小银行数量超去年全年水平,但业内人士认为,中小银行基于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发展分化仍在加剧。
部分银行因资产质量承压、经营亏损、资本补充渠道受限等问题,被下调主体信用评级。
例如,中诚信在下调山西榆次农商行主体信用评级的报告中提到,**,2024年该行不良**增长快且不良率高,同业和金融投资风险资产尚未出清,抵债资产和其他应收款规模较大,整体清收处置效果有限,拨备计提缺口持续扩大。第二,该行**投放增长乏力,受资产质量影响,**收息水平低,净息差降至负数,已连续两年经营出现亏损,且亏损金额持续增加。第三,受经营持续亏损和**损失准备缺口持续扩大等因素影响,资本严重不足;多家法人股东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股权质押比例较高。
整体来看,业内人士认为,银行业所面临的净息差困境在短期内难以扭转,且当前**性商业银行不断下沉服务,挤压了区域性中小银行的市场空间。此外,区域性中小银行在数字化运营、数智化发展等方面长期落后于**性银行,预计中小银行未来发展仍面临挑战。
在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专家、主任曾刚看来,资产质量管理是银行经营的生命线,尤其是在经济结构转型期,中小银行更应当保持谨慎的风险偏好,宁可放慢发展速度,也要确保资产质量。他建议,中小银行应建立全流程的风险管控机制,从贷前调查、贷中监控到贷后管理,每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特别要加强对集中度风险的控制,避免过度依赖单一行业、单一客户。同时,要建立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机制,通过核销、重组、转让等方式,及时化解存量风险。
“此外,中小银行还应创新产品设计,提高产品附加值。例如,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利用金融科技手段,开发便民惠民的移动金融服务;与政府部门、担保公司等合作,推出风险共担的创新产品。”曾刚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