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新面貌 焕发新活力——赣吉青三省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城乡融合发展是**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活力**调研行”主题采访活动中,记者深入江西、吉林、青海三省,实地探访城乡融合发展的时代新篇:
一枚鸡蛋,拥有专属的“数字身份证”,从恒温鸡舍到智能仓库,通过扫码实现全周期溯源。江西一家数字化养殖基地每天能产鸡蛋4万枚,年产值约1300万元。
一片雪场,从冬季火到四季火,“四季运营”的巧思持续激发消费活力。吉林松花湖冰雪胜地,将冰雪资源转化为四季旅游资源,客流量持续提高。
一名牧民,在青海湖畔“卖农产品”也“卖好风景”。通过生态旅游,环湖8个乡镇20个村的2万余名群众受益,生态红利惠及更多百姓。
**总书记强调:“强化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加快城乡融合发展步伐。”
牢记嘱托,砥砺前行。江西、吉林、青海等地坚持推进乡村**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县域经济各具特色,城乡循环持续畅通,和美乡村宜居宜业,城乡融合发展迸发蓬勃活力。
县域经济多点开花,拓宽增产增收渠道
在江西省新余市良山镇,5G与物联网技术悄然改变着一枚鸡蛋的“旅程”。森凤蛋鸡散养有限公司总经理李浩打开手机,鸡舍的温度、湿度等参数实时跳动,“有了这个监测系统,相关数据一应俱全。”
自动喂料机精准投喂营养配餐,立体智能仓库精准调度,每枚鸡蛋都拥有专属“数字身份证”,扫码即可追溯全程。得益于数字化闭环管理,养殖基地产出的鸡蛋成为市场抢手货。
新技术助力养殖业改造升级,提升县域特色产业的竞争力。李浩说,下一步将深化人工智能在精准营养调控等方面的应用,带动更多周边农户共同发展。
江西的“数字蛋”是科技赋能现代农业的缩影,吉林的“冰雪牌”则生动诠释如何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湖度假区,一场草地音乐会正在上演,八方游客伴着悠扬乐声,享受清凉。“我们打造以山地运动、生态休闲、文化体验为**的避暑休闲产品。”度假区总经理赵兰菊介绍,今年夏季客流量有望突破40万人次。
夏日青山也是冬日雪场,冷资源迸发热经济。一到冬季,这里化身滑雪胜地,50条雪道、总长55公里,从山顶蜿蜒而下,点燃冰雪运动热情。同在吉林市,北大湖滑雪场不远处的南沟村办民宿、开饭店……小山村业态日渐丰富。“全村有149家民宿,可同时接待游客2000人,年收入超1500万元。”南沟村党支部书记张增发说。
青海湖畔,守护好风景迎来好光景。水天湛蓝一色,湖面波光粼粼,青海省共和县尕日拉村“扎西牧场”牧家乐,藏式小木屋温馨别致。“这还是湖景房呢!”顺着负责人扎西南杰手指的方向看去,窗外正是“高原蓝宝石”青海湖。
从“一顶帐篷一匹马”,到十几间客房的牧家乐,从卖酸奶卖肉干,到“卖风景”“卖服务”,扎西南杰深深感到:“守住好风景,才能迎来好光景。”
近年来,青海湖周边探索文旅新模式,生态旅游发展格局逐渐明晰,通过政府主导、村集体参与、农牧民分红为主的分配机制,辐射带动环湖周边8个乡镇20个村、超过2万名群众增收致富。
“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同繁荣。”江西省委书记尹弘介绍,近年来,江西坚持工业化理念和市场化思维,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双百行动”,加快补齐精深加工、流通短板,努力把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化大产业。目前江西****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81家、1147家,带动376万户农民年均增收4260元。
城乡要素双向流动,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在吉林省镇赉县,稻浪滚滚,曾经不毛之地的盐碱带,已成150余万亩稻田的“米粮川”。蝶变的背后,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三代科研工作者30余年的接力坚守,推动耐盐碱水稻品种选育、土壤改良及配套栽培技术等落地,助力当地实现“以稻治碱、以稻致富”。
“唤醒‘沉睡’的土地资源,多亏了这些科学家!”科技的力量,种粮大户毛印华感受很深,“去年,自家150多公顷的稻田打了240万斤粮,比前一年增产20多万斤,纯利润100多万元。”
得益于农业科技人员驻村服务,去年,镇赉县水稻播种面积达155万亩,产量达到20.6亿斤。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马巍介绍,团队瞄准优质**,推广水稻育苗基质、稻蟹共养等新技术新模式,帮助农民节本增效。
同样是资源的唤醒,在江西省上饶市,返乡创业者陈亦飞用文旅创意让废弃矿山焕发新生。夜幕降临,望仙谷景区内,古风情街游人熙攘,“挂”在悬崖上的民宿灯火璀璨,满满的活力扑面而来。谁能想到,十几年前,这里还是一片因过度开采而满目疮痍的废弃矿山。
人才和资本的回流,为乡村**振兴带来更多可能。陈亦飞携手合作伙伴,挖掘当地历史文化,出资打造赣家特色夯土房民宿、非遗体验等项目,让望仙谷变身“网红旅游地”。2024年,望仙谷景区接待游客310万人次。
景区的火爆,吸引了大批村民返乡就业创业,村民吴启安就是其中之一。“回来开饭店,就近能照顾家里,上半年饭店接待游客3.6万余人,月均营收30余万元。”吴启安说。景区的开发为村民提供6500余个直接就业岗位,带动周边就业3万余人。
乡村发展的背后,离不开金融“活水”的持续浇灌。家住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的牧民桑科与当地肉联公司签订了采购合同,但扩大养殖规模的资金仍是难题。“凭公司的采购合同拍了张照片,连银行门都没进,6万元的**就到账了。”桑科激动地说,这笔钱不仅能买打草机,还能引进几头种牛,明年收入有望翻番。
这背后,是青海金融系统针对农牧区创新推出的活畜抵押、订单融资等金融产品。“围绕推动绿色有机农畜产业发展,加大普惠金融资源投入,截至目前金融机构累计发放活畜和农地抵押**超30亿元。”**人民银行青海省分行信贷政策管理处工作人员侍晶晶介绍,接下来还将加大高原特色产业的信贷资金投入。
“坚持人口、产业、公共服务、城镇、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分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青海省委书记吴晓军介绍,近年来,青海因地制宜推动产业“四地”建设、绿色算电协同发展,引导人口向城镇、产业集聚区、低海拔地区适度集聚,积极构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
城乡建设一体布局,绘就和美乡村新画卷
“要搁以前,都不好意思把大家伙儿请进屋。”吉林省延边朝**自治州和龙市光东村村民**丹笑着将游客迎进窗明几净的家。她最满意的是家里的室内卫生间,坐便器、热水器、洗手池一应俱全,“以前冬天上厕所得出门,冻得直哆嗦。现在家里干净又暖和。”
一场“厕所革命”,撬动农村人居环境深刻变革。光东村先行试点,和龙市**铺开,污水管网代替三格式净化槽,实现集中处理。
“改厕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经过整治提升,吉林**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覆盖率已超98%,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47.1%,村容村貌发生可喜变化。”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厅长刘翔宜说。从光东村到白山松水,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由点向面铺开。
放眼广袤乡野,基础设施硬件持续提升,公共服务软件不断升级。在平均海拔超过3000米的青海,“看病难、看病远”问题正得到有效破解。果洛州久治县的牧民桑多杰前两天身体不舒服,赶紧来到乡卫生院。“正好遇见县医共体总院主治医师坐诊,几天**下来,身体大为好转。”桑多杰感慨,“家门口就有专家坐诊,看病又准又方便。”
桑多杰的经历,是青海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乡村的生动写照。截至目前,青海**医共体实现县域全覆盖,县域医疗服务能力逐步提升。“人员、技术、服务、管理”下沉,“岗位派驻 巡回医疗 远程指导”,优质医疗资源流向基层,曾经“只能打针卖药”的乡镇卫生院,如今也能独立诊疗、筛查大病,织就了一**康守护网。
环境美了,服务好了,乡村治理也要跟上。江西省南昌市湾里管理局,记者亲身体验了“湾里办”智慧平台的便捷。东源新村村民刘斯享,晚饭后散步发现村道旁的几盏路灯不亮,他随即用手机拍下故障路灯,扫码上传“湾里办”智慧平台。
提交信息后,平台就通过智能分拨,将情况转至乡镇政府。接到工单,工作人员立即联系路灯养护单位,技术人员**时间抵达现场检修。从上报到解决,全程不超过24小时,第二天遛弯看着修好的路灯,刘斯享直呼“真**”。
“指尖直达、快速响应”的背后,是“湾里办”智慧平台构建的“分级处置—部门联动—反馈改进”机制。**、透明、便捷的数字化治理,深深嵌入当地乡村肌理,九成以上的群众诉求实现当日受理、当日解决,数字技术让乡村治理变得更智慧更贴心。
“统筹谋划城乡空间布局、产业发展、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吉林省委书记黄强介绍,近年来,吉林稳步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破除影响城乡要素双向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推进乡村建设,新建宜居农房1.8万余户,新改建农村公路3700多公里,全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记者常钦、郑智文、葛孟超、门杰伟、刘天亮、陈凌、周欢、杨颜菲、贾丰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