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第12届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吴以岭院士: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斩获重大突破

  9月6日,由**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在沈阳举行,来自**各地血管病学领域的专家学者以线上线下形式参会,围绕脉络-血管病变研究和疾病防治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展开深入交流与切磋互鉴。**工程院院士、中医络病学学科创立者和学科带头人、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实验室主任吴以岭教授线上参会并在开幕式上致辞。


吴以岭院士线上参会并致辞。

  系统构建络病理论,为心脑糖等重大疾病防治开辟新途径

  “络病学是中医学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络病研究是历史留给当代的重大课题。”吴以岭院士指出,“四十多年来,在各位专家同道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建立了以中医为主体、多学科交叉的高层次研究队伍,大家志同道合,共研络病,终于不负使命,完成了系统构建络病理论这一历史性课题,创立了中医络病学新学科,构建了络病证治体系及络病学两大学科分支——脉络学说、气络学说,以络病理论为指导开辟了心脑糖等重大疾病防治的新途径,研发了近20种**创新专利**,在**及数十个海外**和地区广泛应用,解决了一系列**医学界难题。”

  万人共研络病学,学科建设及临床科研成果显著

  吴以岭院士介绍,中医络病学被评为**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中医药**学科,《络病学》教材在40多家高等医学院校开课。遍及国外、**各省市的络病学会也已经发展到130多家。“有越来越多的不同学科、不同专业领域的专家加入到络病研究队伍中来,络病学的学术影响不断扩大,络病相关研究文章已经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年几百篇,增长到如今每年一万多篇。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辽宁中医药大学是络病学课程的首批开课院校,在学校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络病学教学、学科建设及络病临床科研工作开展的如火如荼,成果显著。”


第十二届**中西医结合学会血管病学大会在沈阳举行。

  吴以岭院士强调,络病学已经从“医家不识络病”发展到万人共研络病的盛况。2024年,“中医络病理论体系构建与创新转化”列入**工程院大国工程,被誉为继《黄帝内经》、汉代张仲景、清代叶天士之后络病研究史上的“第四座里程碑”。“这正是对这些年来络病研究取得的成果的莫大肯定,也激励着我们在络病领域开展更加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建设健康**贡献络学力量。”

  脉络学说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取得重大突破,获业界高度评价

  “络脉运**血,脉络学说是络病理论的重要学科分支。多年来,我们和众多专家一起,通过两项**973计划项目、一项****研发计划等众多课题研究,在脉络学说的理论创新、实验研究和临床循证研究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果。”吴以岭院士介绍,“系统构建了脉络学说,提出其核心内容——营卫理论,总结出调营卫气血**规律,研发出通心络胶囊、参松养心胶囊、芪苈**胶囊,揭示了血管病变的复杂病理特征及通络干预核心机制,为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慢性心力衰竭等重大疾病提供了疗效确切的**选择,取得了中医药**微血管病变的重大突破,获得了2019年度医药卫生领域**一项**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被列为‘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21-2022’**大类别‘新学说新学科形成’**。络病研究质量不断提高,最近的几项**标准临床循证研究文章,均发表在****医学期刊,获得了**外医学界专家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实现了百年来中医药走向**的里程碑式突破。”

  深入开展脏腑络病理论系统化研究,为重大疾病防治开辟新途径

  吴以岭院士表示,如今络病研究已经从研究络脉运**血的共性到系统构建脏腑络病研究阶段,将络脉运**血的共性与脏腑组织结构功能的独特性相结合,更有针对性地开辟脏腑络病临床重大疾病的防治新途径。他指出:“毋庸置疑,络病理论具有极高的学术和临床价值,络病学不**底蕴深厚的传承之源,更有前景广阔的创新之流,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临床和科研人员参与到络病研究中来,用络学智慧揭示疾病的难治之谜,找到更多疾病防治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提高临床疗效。络病学**会乘着振兴发展中医药的东风,奔向更高层次、更大格局、更新境界、更广前景的璀璨未来,书写跨越千年的时代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