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话中国 恒昌公益“云杉校园”优秀教师谱写乡村教育振兴时代答卷
“别人叫我‘燃灯校长’,但我知道,我身后是一群‘灯盏’。大山的教育,离不开每一个‘灯盏’的光亮。”正如“七一勋章”获得者、云南丽江华坪女子**中学校长张桂梅所言,无数人民教师甘做一朵朵奔腾的浪花,勤恳投身于时代大潮,彰显平凡而伟大的力量,推动民族与历史向前发展。
9月10日,是我国第41个教师节。作为长期践行公益助学的民企公益机构,北京恒昌公益基金会(简称:恒昌公益2019年以来,让“云杉校园”已如雨后春笋般扎根云南、内蒙古、贵州、广西、甘肃、湖南、山东、浙江、新疆等九个省份的边远山区,惠及7000余名学子及2000余个困难家庭。其中,500余名一线教师用坚守育人、托举育心、提质教育育身的奉献精神,描绘出乡村教育振兴之路的奋斗缩影。
31年坚守育人:“不想让孩子翻四座山求学”
位于甘肃省西南部的“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这里是一个多民族相互依存、多民俗相互交织、多文化相互**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形成了别具一格的文化传统。但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等因素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有限,优质的教育资源尤为缺乏。
“我是土生土长的积石山娃,小时候常趴在村小土坯房的窗沿上,看代课老师用断了头的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听教室里断断续续的读书声——那时候就暗下决心,将来**要回来当老师。”李向龙作为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的校长,深刻了解当地的教育困境。“当年从师范学校**回到中咀岭小学的时候,一到冬天,窗户糊的塑料布就被寒风吹得哗哗响,学生们写出来的字都像颤抖音符。”
中咀岭小学校长李向龙与孩子们在“云杉篮球场”
“每次看到教室里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想起那些裹着塑料布上学的娃,就怎么也挪不开脚。这山里的娃,就像田埂上的小苗,需要有人浇水、施肥,我多守一天,他们就多一分长成大树的希望。”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他一干就是31年。期间有多次机会摆在眼前,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留下来,因为他真切见过山里娃求学的苦:“要是这所学校没老师,孩子们就得翻四座山去邻村上学。”
“润土培根,弘毅日新”这八个字不仅是中咀岭小学的校训,也是李向龙校长坚守的教育初心,时刻提醒自己别偏离方向。他认为,乡村教育振兴不是“把娃送出去”,而是“把根留下来”,我们教娃读书,不是让他们忘了家乡,而是希望他们将来有能力回来,把大山建设得更好。“弘毅日新”也是他对孩子们的期望,希望他们能有股韧劲,还能跟上时代的脚步,接受新事物。
2023年12月18日,积石山县发生6.2级地震,给当地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恒昌公益迅速发起“新年‘心’衣 驰援甘肃”公益活动,为当地捐赠棉衣棉裤等暖冬物资,送去冬日里的温暖。地震灾后,为重铸当地教育新希望,2024年4月,恒昌公益走进甘肃积石山县中咀岭小学揭牌第四所“云杉校园”。同时,恒昌公益捐赠5万元成立第三间“云杉音乐教室”和“云杉图书室”,并与师生一起携手启用**块“云杉篮球场”、种下**片“云杉花园”,开启“德智体美劳”**发展的“五位一体”公益助学新模式。
“那些送来的物资是给孩子们打开新世界的钥匙,更是给灾后的乡村学校带来了可见的改变。”李向龙校长表示,以前很多学生只能用捡来的树枝在地上画,而恒昌公益送来的美术用品让孩子们的绘画充满了色彩。此外,恒昌公益捐赠的云支教录播室和多媒体设备让教学变得更智能。而公益物资带来的不只是教学条件的改善,更是孩子们自信心的提升。
面对乡村教育振兴的时代之问,他也有自己的深度思考。比如,要关注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情感银行”;推动校友“回流”计划,为乡村教育注入长效活力等等,事实上,这也正与恒昌公益从“平等教育”到“优质教育”的助学理念升级不谋而合。
托举育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桂林市平乐县位于广西东北部,素有“两粤通衢”千年黄金水道的美誉,县境内有汉、瑶、壮、回、苗、侗等15个民族。然而,这里深居内陆,资源禀赋有限,缺乏经济辐射和区域优势,不仅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也导致教育资源相对匮乏。
坐落于此的恒昌公益第三所“云杉校园”—平乐县阳发实验学校,同样面临如何解决教育不平等,促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难题。2023年12月,恒昌公益向阳发实验学校捐赠5万元成立“云杉音乐教室”、“云杉图书室”,同步捐赠的体育器材、暖冬棉衣及文具等物资,在寒冷冬至为学子们心中注入关爱暖流,也让学校教务主任肖时祥老师百感交加。在他看来,这些都是实实在在的雪中送炭,“恒昌公益捐赠的图书架、体育用品、器材以及图书等物资,不仅丰富了课堂,更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和运动天赋。”
阳发实验学校教务主任肖时祥在“云杉图书室”
作为一名拥有十年教龄的教务处主任,“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是肖时祥老师的座右铭。从年少时起,他就对教师这个神圣职业深深向往,坚信教育是改变孩子命运最直接的方式。但与此同时,教学设备不足、部分学生家庭条件较差等现实,也时常让肖老师陷入焦虑。
于点滴处入心,于细微处育人。近年来,在各级政府和恒昌公益这类公益组织的帮助下,学校的硬件条件快速改善。在肖老师眼中,乡村教育振兴不只是硬件的投入,也要注重“软实力”,比如稳定教师队伍、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校企帮扶。他希望有更多像恒昌公益这样的组织,能持续关注和支持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学校建设,帮助乡村教育真正实现“良性循环”。
2024年,恒昌公益在持续捐赠图书与学生用品的基础上,还**借助数字VR和AI技术,将这所“云杉校园”搬到线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可以通过云端身临其境逛“云杉校园”,直观感受偏远山区学子艰苦的学习生活环境,了解捐助项目的进展现状,大幅**公益参与门槛,并解决了项目透明化问题,实现了“所见即所捐、所捐即所助”。
提质育身:“唤醒一个身体,塑造一种精神”
今年五月,在被誉为“塞外江南”的伊犁河谷,一场跨越山海的公益活动在新疆伊犁州巩留县暨阳中学温暖上演。恒昌公益携手**财经大学商学院MBA追光公益社团,揭牌第八所“云杉校园”暨第三所“云杉中学”,为这所边疆学校的孩子们带来了他们翘首以盼的体育器材与学习物资。与此同时,秉持“恒益未来 共筑优学”理念的首支“云杉足球队”由此诞生。
“教育不仅是装满一个脑袋,更是唤醒一个身体,塑造一种精神。不能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所有孩子,教育的魅力在于发现差异,并让每种差异都能绽放光彩。”艾克了木江·阿赛提作为这所学校的体育老师,也是这支“云杉足球队”的教练,他始终相信体育是塑造人格、赋能生命的重要途径,这也是促使他成为一名体育教师的重要原因。据他介绍,“**、成才、成功”是学校的校训,他认为达成这一目标的途径不止一种,体育也是多元成才路径的一种有效方式。
暨阳中学体育老师艾克了木江·阿赛提与“云杉足球队”
近年来新疆体育事业蓬勃发展,足球、篮球等**联赛甚至**队中都不乏新疆籍球员的身影,新疆体育人才井喷的未来并不遥远。但与此同时,仍有许多基层中小学面临体育用品较匮乏的现实,教学中仍有很多的困难需要克服,包括学生的运动安全;在教学设计时如何因材施教;扭转“体育课不重要”的错误观念等。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成为一个态度积极、尊重他人、具有体育精神、掌握基本技能、懂得健康知识并热爱运动的人。‘通过体育进行教育’,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和**素养。”艾克了木江·阿赛提表示,恒昌公益的物资捐助,无论是对学生、教师教学还是校园文化,都起到了正面的积极作用。一方面,促进了学生身心**发展,提升体育课的教学质量与安全性。另一方面,减轻了教师经济压力与教学设计负担,支持了特色课程与社团建设。此外,还通过丰富课间与课后活动,举办体育赛事活动的方式,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乡村教育振兴是一场关于‘人’的振兴。它需要政策持续而精准的投入,需要社会各方力量的协同,**要落在每一位校长、每一位教师、每一位孩子和家长的身上。”艾克了木江·阿赛提表示,“虽然这是一条漫长而艰难的路,但每当想起孩子们渴望知识的眼睛,想起他们因为某一节课、掌握某一项动作技能而**的笑容,我便觉得这一切努力都意义非凡。”
“饮其流者怀其源,学其成时念吾师”。恒昌公益在跨越数万里的“云杉校园”助学之路上,正是这些**的老师们坚守三尺讲台,坚守“教文育人”理念,为偏远山区学子们打开人生视野,点燃未来梦想、传递希望。展望未来,恒昌公益将持续携手伙伴,与这些**教师队伍一起在求索知识的道路上相互激荡,帮助学子们智识与精神的共同成长,“以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谱写教育强国建设华章”。
(图片为恒昌公益授权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