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投顾规模“加速度”下的新抉择
经历洗礼、慢慢走向成熟的基金投顾,在这一轮市场回暖过程中,正在用行动做出“新抉择”。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公募降费第三阶段的推进,投顾“双重收费”或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盈利**将回到投顾费上。唯有以用户为核心,才可能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基金投顾的规模增长正在上演“加速度”。只不过,繁荣表象下,不同投顾组合的申赎图景却截然不同:一些曾让投资者“深套”的组合,即便解套后业绩攀升,仍难逃回本赎回“魔咒”;另一些以多元配置控波动、靠逆周期引导筑起信任的组合,却凭稳健的持有体验获得新老资金的持续流入。
当权益市场暖意渐浓,这个曾在展业初期凭借权益组合实现规模大增、又在波动中遭遇信任考验的行业,正站在新的十字路口。是重走“拼业绩,冲规模”老路,还是选择“控波动,重服务”新途?规模增长的背后,基金投顾的新抉择,不仅关乎行业未来的模样,更牵动千万投资者的钱袋子与信任链。
基金投顾申赎情况分化
基金投顾的申赎格局正呈现分化态势,用户信任度成为关键的分水岭。
今年以来,不少在2021年高位买入主动权益类基金的投资者,终于回本,同时产生较强的赎回动力。基金投顾层面同样如此,尤其是曾“深套”投资者的权益投顾组合。
“眼看着组合收益持续创出年内新高,管理规模攀升,资金却在慢慢流出,用户赎回区间基本集中在投资收益-5%至5%。”沪上某基金投顾主理人的心情很复杂,自2022年市场回落后,他们就开始提供跟投服务,帮助投资者低位定投,目前跟投者账户的盈利占比已达98%。但就在大家开始回本,且后续走势预期向好的情况下,部分投资者就是“不信”,只想快点拿回本金。
即便是今年基金投顾业绩普遍上行,但拉长时间线来看,市场上仍存在一些锐度高、回撤大的投顾组合。比如,截至9月10日,某投顾组合近一年收益超80%,但成立以来的回撤却大于50%。过往回撤的“痛感”,让投资者对这类投顾维持了谨慎态度。
另一些投顾主理人,感受则**不同。“最近我管理的组合被‘越涨越买’,可能因为这个组合配置全球各品类资产,回撤幅度可控,因此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心理并不重。”一位多元资产配置组合主理人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有投顾用户对上海证券报记者分享道:“去年夏天开始,我开始‘试水’多元投顾组合,没想到刚上车没多久就遇上9月24日那波行情。我还记得投顾在去年10月8日发的消息,主要意思是提醒我别激动押注,要做好多资产配置。现在回想起来,如果头脑一热冲进去,怕是要多经历一些波动。后来我就乖乖按投顾的节奏跟投,每周收到‘发车’提醒,像领作业似的按时打款,收益一直很稳健。”
此外,部分长期能带来较好持有体验的权益投顾组合,吸引力也在市场上涨过程中提升。“我管理的基金投顾组合每周都会‘发车’,这一两个月以来,投资者的‘跟车金额’总体变多,参与的人数也增加了大约30%。”沪上一位投顾业内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说。
投顾能否迎来“第二春”
尽管申赎状态不一,但凭借业绩提振,一些基金投顾的规模仍实现了显著扩张。随着投资者信心提升,投顾能否复刻上一波市场行情时的规模增长?
借鉴过往经验,一些投顾机构正在改变。
盈米基金平台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公司旗下投顾服务资产规模已从去年末的400亿元升至逾470亿元。中欧财富数据显示,截至8月末,其基金投顾管理规模较去年末实现倍增。
部分券商系基金投顾的“成绩单”也不遑多让。截至今年上半年末,华泰证券的基金投顾业务规模为210.37亿元,较去年末的180.79亿元增长16.36%;申万宏源在半年报中透露,基金投顾业务规模较去年末增长超60%。
基金投顾规模快速扩张并非**。2019年10月基金投顾试点启幕,恰逢市场逐渐走强,彼时投顾机构的主要发力方向在权益组合上。部分投顾组合拼业绩、冲规模,权益仓位几乎打满,营销思路与权益类基金类似。随着权益类基金净值上涨,这类权益投顾快速“吸金”。
基金投顾蜂拥布局权益组合,让不少投资者买在了高点,这也是一些投顾机构过去几年展业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市场再次走强,基金投顾能否以更好的姿态迎来“第二春”?这就涉及一个问题:投顾究竟是提供适合用户的投顾服务,还是换个形式卖基金?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人士向上海证券报记者分享了一个真实案例:“我的投顾用户中,有一位43岁的女士,她丈夫炒股亏了60%。他们找到我们后,我们分析了她丈夫亏损的原因,再结合她的家庭财务情况,制订了**的财务战略和财务目标,以及应该如何坚守投资纪律、改善投资结果。**他们同意减持一部分股票,试试基金投顾组合。半年后,她丈夫认可了投顾专业性,并将股票全换成基金投顾组合,整个家庭的财务和生活状态也重新走上正轨。”
“过往行业思路必须转变,尤其是在市场上行的过程中。我们希望甄别需要‘投顾服务’的人群,以及他们的真实需求。投资者的信任来之不易,也需要维护,积少成多终会带来正向循环。”一位业内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
行业新阶段的“新抉择”
经历洗礼、慢慢走向成熟的基金投顾,在这一轮市场回暖过程中,正在用行动做出“新抉择”。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公募降费第三阶段的推进,投顾“双重收费”或退出历史舞台,未来盈利**将回到投顾费上。唯有以用户为核心,才可能在未来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近年来,一些基金投顾开始“拒绝”规模、引导逆向投资。以嘉实全明星精选组合为例,今年3月19日,该组合曾在天天基金上公开表示,考虑到市场政策预期变化及外部不确定性较大,将“发车”金额骤降至0.01元,等于和投资者说“别买”。随后的4月7日,市场出现了波动。
4月9日之后,该组合将“发车”金额在前一期基础上加倍,升至2000元,且持续8期,帮投资者在低位积累“筹码”。随着市场不断上行,其“发车”金额又在6月11日起回到1000元,避免走高过程中大量跟投导致收益摊薄。截至9月10日,该组合近一年来收益为46%,但若按发车节奏布局,或可获得更好的持有体验。
华夏基金(财富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行业越来越意识到,投顾组合的核心竞争力并不在于跑赢某一只基金或者赛道的表现,去追求“百米短跑**”。而是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分散化投资**波动率,提高客户盈利概率从而改善持有体验,成为“马拉松长跑赢家”。
政策层面也在引导行业回归业务发展的“初心”。9月5日**证监会发布的《公开募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费用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明确,基金销售机构同时开展基金投资顾问业务的,应当坚持投资者利益优先、**价格执行原则,对投资顾问业务形成的保有量,不得收取客户维护费,切实防范利益冲突。
盈米东方金匠投顾团队人士认为,这一政策将推动投顾机构告别对销售佣金的依赖,转而依靠投顾服务本身的价值获取收入。这会驱动投顾机构为客户提供涵盖家庭财务规划、养老规划、税务规划等在内的全方位资产配置建议,通过创造多元服务价值赢得客户信任与付费认可,进而更聚焦于客户账户的保值增值和满意度提升,实现投顾收入与客户利益的深度绑定。
业内人士对上海证券报记者表示,市场走强下的基金投顾规模增长,是行业成熟之路上的试金石。基金投顾正在以克制规模诱惑、优化投资策略、匹配服务的新姿态,重塑投顾业务的核心价值。唯有如此,才可能打破过去“高位套人,弱市煎熬,回本赎回”的循环,从而在行业的新阶段,实现投资者、投顾与基金管理人的三方共赢。
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