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以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金融服务质效提升
“‘十四五’以来,从原银**到金融监管总局,我们**完成'十四五'规划的目标任务,助力金融强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22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说。
在融资主渠道方面,李云泽介绍,5年来,银行业保险业通过信贷、债券、股权等多种方式,为实体经济提供新增资金170万亿元。**领域投放精准**。科研技术**、制造业中长期**、基础设施**年均增长27.2%、21.7%、10.1%。普惠型小微企业**余额36万亿元,是“十三五”末的2.3倍,利率下降2个百分点。
民生保障方面,数据显示,“十四五”以来,保险业累计赔付9万亿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61.7%。农业保险为8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商业养老、健康保险积累准备金11万亿元。金融服务覆盖面持续扩大,北到漠河、南到三沙,实现乡乡有网点、村村通服务。
“‘十四五’以来,我们着力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统筹做好‘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和薄弱环节服务质效明显提升。可以简要概括为‘一增一优一补’。”李云泽说。
“一增”就是增供给,全力支持完成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具体来看,强化有效投资融资保障,为沿江高铁、南水北调后续工程等“十四五”102项重大工程项目提供充足资金支持。基础设施**余额54.5万亿元,较“十三五”末增长62%。
发挥7000多亿元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作用,撬动投资9万多亿元。加强提振消费的金融供给,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消费服务行业**余额增长80%。
车险累计承保机动车超16亿辆次,较“十三五”时期增长40%。搭建了新能源车“车险好投保”平台,推动实现“愿保尽保、凡投必保”。目前在保车辆超过4000万辆。
助力实施稳外贸政策,出口信用保险覆盖面持续扩大,累计提供风险保障4.4万亿美元,较“十三五”时期增长52%。
打造跨境贸易金融服务“快车道”,为跨境电商、海外仓等提供“一站式”综合服务,**促进****双循环。
“一优”就是优结构,着力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集聚。
具体来看,加强科技信贷支持,高新技术企业**余额近19万亿元,年均增速超20%。培育壮大耐心资本,保险资金投资股票和权益类基金超5.4万亿元,余额较“十三五”末增长85%,助力资本市场稳定健康发展。强化科技保险保障,累计提供风险保障超过10万亿元,首台套、首批次保险支持创新应用项目3600个,为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保驾护航”。
“2024年以来,我们积极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保险资金长期投资改革、科技企业并购**和知识产权金融生态’四项试点’,累计为科技领域新增投资超过万亿元,有效促进了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李云泽说。
“一补”就是补短板,切实强化薄弱环节金融支持。
具体来看,持续提升民营小微企业融资获得感,疫情期间,对17万亿元**实施延期还本付息,惠及经营主体超1000万户。
2024年以来,牵头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发放**22万亿元。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范围,涉及**9.4万亿元,切实缓解中小企业资金压力。
支持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向脱贫地区发放**31.5万亿元,发放脱贫人口小额信贷近4000亿元,支持脱贫户和监测对象900万户次。普惠型涉农**年均增速14.6%。
保险方面,李云泽介绍,三大主粮**成本和种植收入保险覆盖**,“十四五”期间亩均保额提升了72%。
更好满足养老健康需求,商业养老金、养老理财等业务试点稳步推进,养老第三支柱建设不断加快。大病保险服务12.2亿城乡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覆盖1.8亿人,5年来商业健康险为患病人群累计支付1.8万亿元经济补偿。
助力提升灾害保障水平,保险业针对洪涝灾害、台风地震等累计赔付超过1500亿元,做到应赔尽赔、能赔快赔、合理预赔。综合性巨灾保险试点在20多个省市落地,推动防灾减灾“安**”进一步织密织牢。
数据显示,目前,银行业保险业总资产超过500万亿元,5年来年均增长9%,全球**信贷和第二大保险市场地位更加稳固。信托、理财、保险资管机构管理资产近100万亿元,规模较“十三五”末翻了一番。
与此同时,不良**、资本充足、偿付能力等主要监管指标稳中向好,均处于“健康区间”。5年来,处置不良资产较“十三五”时期增加超过40%,行业抵御风险的资本和拨备总规模超过50万亿元,应对各类挑战的基础更牢、韧性更强、底气更足。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