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银行竞渡:欲乘AI方舟先算成本账
来源:**证券报
“行业对科技浪潮的态度已从‘是否拥抱’的选择题转变为‘如何拥抱’的必答题。AI的价值,**要体现在业务成效上。”2025年上半年,成功扭转去年增收不增利的一家民营银行人士告诉**证券报记者,将AI技术嵌入核心业务场景,真正实现效能提升是民营银行摆脱传统业务模式、实现**获客的关键。
然而,AI技术的落地尚存阻碍,安全、成本以及效益是银行的主要顾虑。
“近几年银行普遍面临IT预算紧缩的困境,而完整的智能化系统建设成本多在数千万元级别。”某中小银行科技部负责人告诉记者,尽管免费的AI模型可**银行初始部署成本,但后续的算力资源投入、模型持续训练、团队人才建设等对部分民营银行来说也是不小的成本开支。
头尾阶梯分化态势显著
多家民营银行2025年上半年业绩指标随着其股东财报浮出水面。具体来看,浙江网商银行、江苏苏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为“千亿俱乐部”成员。截至6月末,这三家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4835.55亿元、1436.08亿元、1056.96亿元。福建华通银行、梅州客商银行、温州民商银行的资产规模分别为375.66亿元、430.95亿元、511.95亿元。
经营业绩方面,浙江网商银行、四川新网银行、江苏苏商银行排名居前。上半年,这三家银行分别实现营业收入100.05亿元、34.12亿元、29.36亿元;分别实现净利润20.47亿元、4.86亿元、4.19亿元。
而其他民营银行营业收入多在15亿元以下,净利润多在4亿元以下。例如,北京中关村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10.31亿元、净利润1.23亿元;福建华通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49亿元、净利润1.29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资产规模为517.44亿元的湖南三湘银行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6.51亿元、净利润-2.41亿元。对比去年同期,该行资产规模、营业收入、净利润均有所下滑,其中净利润同比下降超400%。
对此,该行股东湖南汉森制药在其2025年半年报主要控股参股公司情况说明中表示,湖南三湘银行利润较去年同期大幅下降,主要原因是小微企业经营难度加大,作为主要服务普惠小微企业客户的金融机构,信用风险上升。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作为行业龙头,微众银行尚未披露2025年上半年业绩。根据微众银行2024年年报,截至2024年末,微众银行资产规模6517.76亿元。2024年,微众银行实现营业收入381.28亿元、净利润109.03亿元。
资源禀赋与科技能力是关键变量
“民营银行业绩分化显著的核心原因是在资源禀赋、生态支撑和科技能力等方面差距明显。”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例如网商银行背靠阿里巴巴生态,能够**获取海量的小微企业客户和个人客户,同时能够深度利用阿里巴巴平台的大数据等资源,形成数字驱动的业务发展模式,从而实现业绩增长。
曾刚表示,许多中尾部民营银行自有客户基数有限,主要依赖传统存**业务,抗风险和盈利能力薄弱。此外,头部民营银行在金融科技、合规能力等方面投入较大,能够持续优化成本结构、快速响应市场变化,而不少中尾部民营银行在IT、人才、风控等方面存在明显短板,经营步伐落后,导致分化愈演愈烈。
事实上,民营银行聚焦发展零售信贷,主要为小微企业、个人消费等提供信贷支持,客户下沉特点明显。随着其他银行业务下沉,民营银行面临的同业竞争加剧,差异化竞争优势弱化。对于部分民营银行来说,业务结构相对单一,科技实力不足,导致其业务触角延伸受限,整体存**业务拓展均面临压力。
因而,常有民营银行以高息揽储来吸引客户,但长期维持过高、不合理的存款利率势必会增加银行自身经营成本,对经营利润形成挤压。业内人士普遍认为,民营银行应在运营管理中更多依赖金融科技,此举不**利于覆盖更多的客户群体,还能**成本支出。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AI无疑成为民营银行破局的关键。
“我们的目标是人人AI,处处AI。让每位员工都能便捷使用AI工具,覆盖全行各条线。”2025年上半年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实现两位数增长的新网银行信息科技总监毛航直言,该行正在实现从数字化到数智化的转型。2024年新网银行以试点形式落地了**智能体应用,探索解决了十余个业务痛点,这些尝试为后续规模化应用积累了经验。
破解AI落地难题成转型“胜负手”
“从2023年小范围测试大模型到2025年规模化应用相关技术,我们能够明显感受到技术创新的周期越来越短,但真正将AI技术嵌入核心业务、实现AI技术落地在现阶段仍是难题。”一家民营银行科技部负责人告诉记者,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安全问题,出于安全考虑,各家银行一般会采取大模型技术的本地化部署,对于银行算力等科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成本问题,近几年银行普遍面临着IT预算紧缩的困难,小银行IT预算整体规模小,与大银行每年数十亿元,甚至百亿元的科技投入形成鲜明对比。三是效益问题,业内鲜少有大模型技术嵌入核心业务场景当中,并带来实际效益的案例。
在**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看来,AI技术在落地过程中面临多重挑战,如数据治理难,小银行普遍存在数据规模有限、质量不高、治理基础薄弱的问题。通用AI工具对金融行业的理解不够深入,难以契合中小银行的审批和数据流程。
幻觉问题也是一大困扰。AI大模型在金融场景中可能出现幻觉问题,导致决策失误。因此,需要在关键环节引入人工干预,确保大模型运行的可靠性。在此过程中,人工复核等环节对银行而言又是一笔支出。
此外,投入与产出不匹配也是重要问题。“AI项目的投入周期较长,见效慢,部分银行在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收益。此外,如果AI应用未能与业务紧密结合,可能会导致资源浪费。”娄飞鹏表示,中小银行在科技投入方面需要采取更加务实和精细化的策略,以确保投入与效益的平衡。
具体而言,应聚焦高价值场景,优先选择能解决具体痛点、快速见效的业务场景进行AI应用;轻量化部署,例如采用大模型训练后形成的小模型与客户进行交互;加强数据治理,建立或完善数据治理委员会,统一数据标准和口径;推动生态合作,借助开源生态的力量,与其他机构合作开发AI应用;持续优化与迭代,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断优化模型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