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市从“量”到“质”的竞速
“金九”圆满收官!
**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年1—9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33.3万辆和243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13.3%和12.9%。
新能源渗透率接近50%,自主品牌份额突破68%,出口再创新高——这些数据凸显了今年**车市的一片向好。然而,背后透露着深刻的产业变革趋势,**汽车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正在从规模扩张,转向一场关于技术路线、商业模式与全球战略的“质”的竞速。
新能源渗透率逼近50%,意味着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车市的“主角”。然而,新能源汽车的胜利,也伴随着车市格局更加复杂化——不断增长的渗透率,电动化市场趋于饱和,先发红利正在消退。
一个数据可以佐证,燃油车9月**销量119.2万辆,同比增长9.1%,回暖明显。市场进入“智能化”定义价值的下半场,并不意味着电动车可以一直“高歌猛进”,而是迎来新的评判标准。当电动化已成为一张入场券而非决胜牌后,用户在面对更多的新车产品选择,其决策**不仅转向技术价值,更要求车企在生态构建、用户体系上**升级。
这也意味着,明年车市格局中,传统的竞争模式可能不再奏效。车企的核心竞争力面临重构,华为问界的亮眼表现、小米汽车的跨界入局,其核心卖点无一不是强大的智能化生态和用户体验。而零跑能够成为今年新势力的黑马,也源于提出品价比的概念,智能技术**下探,**智能体验门槛,成功抢占市场份额。
车企面临的挑战,已不再是简单的动力系统切换,而是一场更为复杂的软件算法、生态应用乃至商业模式的**重构。未来,无法在智能化战场上建立独特优势的车企,也有可能在新一轮洗牌中掉队。
而另一个历史性的里程碑,则是自主品牌1—9月市场份额突破68%,证明在电动化、智能化的浪潮中,**品牌已经成功实现了“换道超车”,成为了汽车市场的“主流”。
站上高点,也意味着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车市格局的变动,自主品牌“守城”的压力将持续上升。合资品牌**会坐视市场份额的持续流失,正在加速推进本土化研发,并利用其全球体系优势发起反击。
例如,广汽丰田一口气发布4款全球车型,从入门锋兰达到旗舰赛那,全级别配备丰田TSS智能驾驶辅助系统,2026款全球车全系芯片升级,高通8155芯片,算力直接提升4倍等,让燃油车与电车同等享受智能化成果。别克正式发布至境L7,其**来自泛亚汽车技术**全栈自研的“逍遥”架构,老牌美系车企吹响了**号角,别克品牌第三季度销量同比跃升54.3%。
随着竞争进一步白热化,自主品牌与合资品牌的攻守之势正在动态变化中,未来的竞争将是体系力、品牌力和持续创新能力的综合较量。
其次,出口的爆发式增长是**汽车产业今年最亮眼的成绩单之一。2025年1—9月,汽车出口495万辆,同比增长14.8%。**市场的“内卷”已趋于白热化,“出海”则成为几乎所有车企寻求增量的必由之路。今年汽车出口的爆发式增长,为**汽车工业打开了新的天花板。
但远征之路并非坦途。过去的出口,更多是依托于性价比优势,将产品卖到海外市场。但现在,车企面临的是从“卖产品”到“树品牌”、从“贸易思维”到“本地化运营思维”的根本性转变,面临着地缘政治风险、**贸易壁垒、海外品牌建设、本地化运营与服务等更为复杂的挑战。
从“**的车企”成长为“世界的车企”,这道考题的难度,并不低于**市场的“内卷”。
展望未来,**车市的竞争强度只会增不会减。单一的优势已不足以保障生存,未来的赢家,不仅要具备强大的垂直整合能力,更要拥有全栈自研的技术实力,积极开拓海外,实现双线作战。而华为、小米等“生态构建者”加入,也将车市竞争维度进一步扩大。
“金九”的数据固然可喜,但它更像一个中场哨声。下半场的哨声已经吹响,比赛规则已然改变。**汽车产业正告别粗放增长的时期,步入考验技术深度、盈利健康度与全球运营精细度的新战场。在这场从“量”到“质”的竞速中,唯有那些目光长远、战略清晰、且能持续为用户创造独特价值的玩家,才能**穿越周期,驶向更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