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洁能源领域发展传捷报 能源强国建设“枝繁叶茂”
10月17日,三峡集团发布**数据,“世界**清洁能源走廊”多年累计发电量突破4万亿千瓦时。其中,今年前三季度,这条清洁能源走廊发电量达2351亿千瓦时,能满足**普通百姓约62天的用电量。
这条清洁能源走廊由乌东德、白鹤滩、溪洛渡、向家坝、三峡和葛洲坝六座大型电站构成,跨越1800公里,总装机容量达7169.5万千瓦,年均发电量约3000亿千瓦时,在推动**电网互联互通、保障**能源安全中发挥着积极作用。充分彰显了“一滴水发六次电”的核心能力,为保障**能源安全、促进能源绿色低碳转型作出重要贡献。
青海:全球单机规模**光热发电项目开工建设
10月16日,青海350兆瓦塔式光热发电项目正式开工建设,这也是目前全球单机规模**的光热发电项目。
项目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塔式熔盐储能光热发电核心技术,由三座吸热塔和一台汽轮机组成,场区定日镜镜场总面积为330万平方米,是目前**镜场反射面积**的光热发电项目,计划于2027年9月底前全容量并网发电。
项目投运后,将有效发挥光热发电在电力系统中的调峰、调频与应急备用等作用,显著提升当地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高峰时段的电力供应能力。截至目前,青海电网总装机规模达7728.52万千瓦,其中清洁能源、新能源装机占比分别为93.46%和72.25%,两项占比数据均居****。
我国“十四五”能源高质量发展成绩斐然
能源被誉为工业的“粮食”、国民经济的命脉,和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十四五”以来,**能源事业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和历史性成就,成为世界能源转型的重要推动者,14亿多人的能源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绿色低碳发展举世瞩目。
电力十足 连破用电纪录彰显供给稳定与韧性
今年7月、8月,全社会用电量接连超万亿千瓦时,连续刷新纪录,能源保障“顶住了峰、兜住了底”。1万亿千瓦时是什么概念?从横向看,这相当于日本或东盟**全年的用电量;从纵向看,与2015年7月用电量超5000亿千瓦时相比,这一数据10年间翻了1倍。
外媒认为,电力供给的稳定性给予**经济发展宝贵的确定性。对制造业而言,这种确定性意味着可以大胆投用持续运行的智能产线,无需担忧因电力短缺导致生产中断;对新兴产业而言,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都在“大口吃电”,电力是赢得第四次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底座,已成为衡量**综合实力的关键指标之一。
美国《财富》杂志报道称,在**,人们把持续供应能源当作理所当然。对于美国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来说,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以至于一些公司正建造自己的发电厂,而不是依靠现有电网。
内蒙古是**新能源装机规模**的省区,已建成面向华北、华东等地区的“五交三直”8项特高压输电通道以及配套汇集电网工程。从广袤草原到江淮平原,绿色电力正在重新定义**区域间的能源合作模式。
逐绿前行 **构建全球**可再生能源体系
“十四五”时期,**构建了全球**、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每分钟,神州大地上旋转的风机可以发出近190万度电,能节约标准煤570吨;每一天,新增光伏装机规模超过100万千瓦,相当于安装一台世界单机容量**的水轮发电机组;每个月,可再生能源可发出2900亿度电,相当于英国一年的发电量。如今,全社会用电量中,每3度电里就有1度绿电,算力**的八成用电量来自风吹、日晒、水流,推动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在****绿色算电协同发展试点省份青海,百亩光伏产生的绿色电力点对点供给就近的数据**,直接转化为绿色算力。
英国《金融时报》援引分析人士观点称,作为全球制造业超级大国,**经济日益受到清洁技术的驱动,来自电力(而非化石燃料的份额越来越大。**正成为世界上**个重要的“电力**”。
展望“十五五”,**能源领域蓝图更加清晰。未来,一批千万千瓦级“新能源 储能”基地将在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崛起,“西电东送”“北电南供”通道将更密集。同时,海上风电向深远海拓展,进入大规模开发阶段。**核聚变装置BEST项目预计将在两年后建成,2030年通过核聚变点亮**盏灯。同时,**的清洁能源技术和工程能力,将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更多“**方案”,助推全球绿色低碳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