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撕关联标签 视涯科技冲击科创板
技术出身又有商业头脑,同时还赶上了时代红利,顾铁在资本市场上的开局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伴随着视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视涯科技”IPO,顾铁有望手握两家科创板上市公司。从1994年入职光学影像系统公司到2014年卸任天马微董事、总经理,顾铁20年的打工生涯积累了不少经验,硬核的研发能力更是其宝贵财富。人才、资源、资金俱备,顾铁瞄准风口扎入了数字化X线探测器制造业,2011年创立奕瑞科技,并于2020年推动公司成功登陆科创板。时隔五年时间,顾铁带着微显示企业视涯科技第二次叩响了科创板的“大门”。不过,截至目前视涯科技尚未实现盈利,报告期内的关联交易也颇为显眼。
资本宠儿
从奕瑞科技上市到推动视涯科技IPO,顾铁堪称资本宠儿。
顾铁1968年6月出生,美国国籍,19****于复旦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1994年**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获工程博士学位。2006年系顾铁人生的一个小转折点,当年他跳槽至天马微,一直干到了2014年,担任该公司董事、总经理。
与此同时,顾铁在天马微任职期间与其创业伙伴创立了奕瑞科技,2014年从天马微离职后**身心投入到了奕瑞科技上。奕瑞科技主要生产数字化X线探测器,公司产品广泛应用于医学诊断与**、工业无损检测、安防检查等领域,不过公司主要营收来自医疗领域。
平稳发展多年后,2019年7月是个重要时刻。当月,科创板首批25家企业正式挂牌上市;巧合的是,同月,顾铁开始担任奕瑞科技董事长。于顾铁而言,上市的机会到了。
历经几个月的辅导,2020年3月,奕瑞科技上市招股书获得受理,公司正式开始向科创板发起冲击。2020年7月上会获得通过,当年8月注册生效,当年9月鸣锣上市。
从IPO受理到上市,奕瑞科技只用了半年时间,其速度在近年来的IPO项目中也排在前列。
而顾铁此次推动视涯科技上市,也是搭乘了科创板亏损企业上市的政策东风。
据视涯科技招股书,以顾铁为核心的公司创始团队凭借敏锐的前瞻性,精准洞察到微显示产业未来的巨大发展需求,于2016年创立视涯有限(视涯科技前身,公司在创立之初即定位于“微显示屏 光学系统 XR整体解决方案”一站式服务提供商。报告期内,视涯科技尚未实现盈利。
今年6月18日,证监会发布《科创板意见》,在持续抓好“科创板八条”落地实施的基础上,以设置专门层次为抓手,重启未盈利企业适用科创板第五套标准上市。而视涯科技的受理日期就在今年6月26日。
某不愿具名的投行人士对北京商报记者表示,从目前的IPO节奏以及存量企业来看,刚走到问询阶段的IPO企业还有上会、注册两道关卡要过,最快也要2026年实现上市。
“关联式”IPO
无论是“兄弟”公司奕瑞科技,还是大股东精测电子、歌尔股份,都与视涯科技有撇不开的关联交易。
历经近十年发展,视涯科技以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为核心并对光学系统方案和XR整体解决方案进行了战略布局。据悉,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是XR设备的核心硬件。随着AI时代来临,XR设备应用场景快速发展,公司产品逐渐产业化。
本次冲击上市,视涯科技拟募集资金约20.15亿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将用于超高分辨率硅基OLED微型显示器件生产线扩建项目和研发**建设项目,拟投入募集资金金额分别约为16.09亿元、4.06亿元。
作为同一实际控制人旗下的“兄弟”公司,视涯科技与奕瑞科技的关联交易备受市场关注。
2025年1—6月,视涯科技向奕瑞科技销售小批量光学系统进行研发测试。此外,视涯科技也向奕瑞科技采购了残余气体分析仪,2024年、2025年上半年,公司与奕瑞科技的关联采购额分别为342.61万元、164.56万元。
奕瑞科技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为保证关联交易的公允性和合规性,公司已制定并严格执行《关联交易管理制度》,确保有关交易符合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不存在损害公司及其股东特别是中小股东利益的情形。
除此之外,在视涯科技IPO进程中,精测电子、歌尔股份也是绕不开的角色。
作为视涯科技的第二大股东,精测电子还是视涯科技的供应商。报告期内,视涯科技向精测电子采购了蒸镀机配套设备、量测设备、模组测试设备等,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采购额分别为2067.4万元、376.18万元、3849.53万元、155.17万元。
歌尔股份更是身兼视涯科技第三大股东、供应商、客户三重角色。
2024年、2025年1—6月,视涯科技向歌尔股份销售的产品或服务包括硅基OLED微型显示屏、光学系统与XR整体解决方案、战略产品开发,销售额分别为319.46万元、171.16万元。
此次IPO,视涯科技与关联方之间的交易也遭到了上交所追问。针对相关问题,北京商报记者向视涯科技方面发去采访函,不过截至发稿未收到回复。
高研发投入背后,视涯科技净利持续亏损。财务数据显示,2022—2024年以及2025年上半年,视涯科技实现营业收入分别约为1.9亿元、2.15亿元、2.8亿元、1.5亿元;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分别约为-2.47亿元、-3.04亿元、-2.47亿元、-1.23亿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