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五穷六绝”真的存在吗?

  来源:博时基金

  一、起源与争议:从港股到A股的“魔咒”传说

  “五穷六绝七翻身”这一说法最早源于20世纪80-90年代的香港股市。当时分析师发现,港股在5月常因资金面紧张、政策空窗期等因素下跌,6月跌幅加剧,7月因政策预期和中报行情回暖。此后,这一说法被流传入A股,并与西方“Sell in May”(五月卖出的谚语相呼应。然而,随着A股市场结构和投资者行为的演变,这一“魔咒”是否仍具参考价值?

  二、数据复盘:A股历史上的“五月不穷”?

  通过梳理近20年A股数据,可以发现传统说法与实际情况存在差异:


  历年月度涨跌情况

  5月“不穷”:万得全A指数近20年5月平均涨跌幅为1.52%,下跌年份占比55%。从原因上看,5月份通常在年报和一季报披露结束后,上市公司业绩“靴子落地”,或有助于风险偏好提升。

  6月“探底”:万得全A指数近20年6月平均涨跌幅为-1.41%,但下跌年份占比40%,分化较为显著。从原因上看,6月份银行迎来存款半年度考核,市场流动性或有所收紧,叠加机构调仓压力,市场风险偏好或出现回落。

  7月“翻身”:万得全A指数近20年7月平均涨跌幅为2.26%,下跌年份占比40%。从原因上看,7月重要会议定调下半年经济工作所带来的政策预期,以及中报业绩披露后所带来的中报行情,或对A股表现形成助推。

  三、逻辑拆解:为何“魔咒”不**适用A股?

  宏观与政策周期波动——日历效应弱化

  过去市场传统认为5-6月为政策真空期,但近年政策节奏加快,日历效应已经弱化。例如,2025年5月7日发布的一揽子金融政策支持稳市场稳预期,包括降准、降息在内的多项举措有效释放流动性,对市场情绪形成支撑。同时,央行通过逆回购、中期借贷便利(MLF等创新工具**季节性波动,也有助于缓解银行季末考核压力。

  市场结构变化——机构投资者占比提升

  5月7日的发布会上提到:“扩大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试点范围,为市场引入更多增量资金……进一步调降保险公司股票投资风险因子,支持稳定和活跃资本市场”。伴随保险等中长期资金持续入市,短期情绪波动对市场的影响减弱,长期逻辑(如科技自主可控更受关注。

  四、理性看待“日历效应”:投资需回归本质

  历史规律仅是参考,A股的表现更多取决于基本面与政策导向。当前,在外围扰动带来不确定性提升的背景下,建议投资者:

  1. 避免刻舟求剑:盲目跟随“五穷六绝”可能错失结构性机会,需动态评估宏观与行业景气度。

  2. 分散配置:兼顾科技成长与红利防御,**单一风格波动风险。

  3. 长期视角:聚焦自主可控、消费升级等长期趋势,淡化短期择时。

  五、配置思路:如何调整布局?

  结合**增量政策落地及中美经贸关系**进展,市场短期风险偏好有望回升,但需关注政策传导效果及外部风险扰动。以下是一些配置方向上的思考:

  1. 科技成长主线:聚焦新质生产力与政策支持领域

  央行新增3000亿元科技创新再**及5000亿元服务消费与养老再**,叠加降息降准释放的流动性,进一步强化对科技产业和消费升级的定向支持。建议关注人工智能、半导体、算力基础设施等科技成长板块,这些领域或将受益于政策扶持与自主可控需求。AI应用端(如软件、机器人及国产替代核心环节(信创、芯片或具备长期增长潜力。

  2. 消费与地产链:政策托底下的修复机会

  降准降息叠加公积金**利率下调,有望优化房地产信贷环境及居民消费能力。或可关注家电、家居等地产后周期板块,以及可选消费(如汽车、消费电子和必选消费(食品饮料、医药的修复机会。此外,服务消费再**政策有望推动文旅、养老等细分领域需求释放。

  3. 红利资产与防御性配置:应对市场波动

  若中美经贸谈判进展不及预期或美联储政策反复,市场可能阶段性震荡。高股息的红利类资产(如公用事业、煤炭、银行盈利相对稳定且现金流充沛,抗周期性较强,或可考虑作为底仓配置。同时,债市在宽松周期下仍具配置价值,但需警惕短期利率波动风险。短期中美关系缓和可能压制避险情绪,对黄金阶段性回吐保持谨慎。

  后续关注风险

  外部政策扰动:美国对华科技限制及关税加征可能反复,需关注后续关税谈判进展。

  **政策传导效果:若关税对出口及经济的影响逐渐显现,仍需动态观察**增量政策落地节奏及传导效果,灵活调整仓位。(文章来源:博时基金

叶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