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车企夸张宣传频翻车 整改和规范来了
“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前不久,家住上海的周家立逛了逛第二十一届上海**汽车工业展览会(以下简称“2025上海**车展”,对朋友发出了这样的感叹。
尽管是有着20多年驾龄、换过3台车的“老司机”,周家立仍对2025上海**车展各大车企展台上拥有“星轨大灯”“驾驶头等舱”“女王副驾”“剧院式影音环绕”等配置的新车型、新功能和新概念感到新奇。
“这些用炫酷、高端词语进行修饰的配置非常吸引人,但实际体验一遍后,我发现其中有些功能没有想象中那么科幻或先进。”周家立对记者说,“甚至有些车企的营销宣传和实际产品体验出入很大,建议大家买车前多去试驾和对比。”
周家立的感受并非偶然。
近年来,为了吸引消费者注意、抢占市场份额,部分车企在营销宣传领域倾注大量心血。有的车企为了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营销时“用力过猛”;有的车企则越过红线,夸大宣传某些新车功能和性能参数,**招来用户和网友的热议、质疑甚至打假。
莫让失范宣传给品牌抹黑
李泽峰(化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等待很久的价格超55万元的小米SU7 Ultra,会因为一块4.2万元选装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以下简称“双风道前舱盖”陷入**漩涡。
作为一名资深的“米粉”,李泽峰对小米汽车的首款车型SU7心仪许久。今年2月发布的小米SU7 Ultra,凭借更运动的外观和出色的性能让李泽峰毫不犹豫地选择下订。
“尽管新车交付需要等待3个月的时间,但是我觉得等待是值得的。”李泽峰对记者说。为了让自己的小米SU7 Ultra性能更强劲、造型更拉风,他还特地选装了价格为4.2万元的双风道前舱盖。
正当李泽峰对小米SU7 Ultra翘首以盼时,一则消息却给了他重重一击。5月初,首批交付的SU7 Ultra车主实测发现,小米SU7 Ultra的双风道前舱盖功能存疑——该前舱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不能给汽车性能提升带来帮助。
“我看到有博主通过实验,用鼓风机对着小米SU7 Ultra的双风道前舱盖吹风,结果发现盖在上面的纸巾毫无反应。还有车主对车辆进行拆解,发现所谓的能够‘双风道**导流’碳纤维开孔未与轮毂散热系统连通,且前包围格栅在开启状态下气流无法形成有效导流。”李泽峰说。
“在小米SU7 Ultra的官方宣传里,明明白白地写着‘双风道前舱盖**复刻小米SU7 Ultra原型车,采用了相同的空气动力学设计2个贯穿风道,实现前部空气**导流’。”李泽峰直言,“小米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雷军也曾在3月2日的微博中提到‘碳纤维前舱盖,不仅改了外观件,内部结构也改了,双风道直接导向轮毂,支持轮毂散热’等内容,而这些来自小米官方的宣传口径,就是我选择多花4.2万元选装双风道前舱盖的原因之一。”
更重要的是,由于“双风道前舱盖”的实际效果与之前的宣传差距很大,李泽峰等一些小米SU7 Ultra的车主有种原本要买“性能配件”,**到手的却是“装饰品”的被欺骗感。
随着该事件的发酵,5月7日,小米汽车进行官方回应:“为响应用户需求,SU7 Ultra复刻原型车同造型挖孔前舱盖设计,给用户更多造型选择。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还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我们对此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
小米汽车还提出了两个补救解决方案:一是对于未交付的订单,将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可以改回铝制前舱盖;二是对于已提车和在本次限时改配结束前选配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截至5月10日23点59分59秒前的锁单用户,同时还“赠送2万积分以表诚意”。
“车企需深刻认识到,即使是零部件功能、风阻系数等看似‘非重要’的参数,相关不实宣传仍可能触发多重法律责任。”谈及这一话题时,北京市盈科(深圳律师事务所律师于大钊对记者说。
于大钊表示,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主应对广告内容真实性负责。若车企虚假宣传,如夸大零部件功能等,市场监管部门可责令停止发布广告、**影响,并处以罚款等处罚。同时该行为还可能构成合同违约,购车合同中有涉及零部件功能等内容,若车企虚假宣传导致实际情况与合同约定不符,车企将构成违约并需承担违约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小米汽车“双风道前舱盖”事件并非孤例。或许是因为汽车企业在新车营销、宣传上**卖力,新车、新功能层出不穷,近期车企因营销走样或夸大宣传而引发网友热议的案例时有发生。
记者注意到,在粉丝量达221万的上汽荣威抖音官方账号“荣威Roewe”中,近期一些失范宣传视频也引起了网友们的关注。
在上汽荣威抖音账号4月6日发布的一条宣传视频中,从驾驶位下车的女性穿着一双高跟鞋;4月3日AI生成的宣传视频里,两位潜水者在水下吐掉呼吸管并张嘴微笑;3月26日AI生成的宣传视频里,驾驶员把上半身都探到车外与他人打招呼……
不少网友对上述荣威宣传视频中的“离谱操作”表示不解和反感。网友们纷纷评论“高跟鞋开车你也是真行”“谁坐在车里这样和人打招呼”“AI生成的东西果然一眼就能看出”。记者就此事致电上汽荣威公关部,截至发稿前,上汽荣威并未对此事作出回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虽未明确规定禁止穿高跟鞋开车,但规定了机动车驾驶人应当遵守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的规定,按照操作规范安全驾驶、文明驾驶。与此同时,很多地方性法规明确指出,不得有穿拖鞋、高跟鞋(跟高4厘米以上、赤脚、吸烟等妨碍安全驾驶的行为。”于大钊分析说。
于大钊指出,穿高跟鞋开车被交警发现,一般会面临警告或者**金额的罚款。如果因穿高跟鞋驾驶导致交通事故,处罚会更严厉,罚款金额可能提升至200元,并且在事故责任划分中,穿高跟鞋驾驶的行为可能会被认定为存在过错,从而影响事故责任的认定结果,驾驶人可能需承担主要责任甚至**责任。
“此外,‘在水下潜水张嘴微笑’‘把半个身子探到车外打招呼’等宣传也与生活常识或安全规范明显冲突。车企应建立严格的宣传内容审核机制,确保所有的宣传合法合规、合情合理,而不要因短期营销利益损害长期商业信誉。”于大钊补充说。
避免营销宣传“狂飙突进”尚需多方协力
放眼近几年的汽车市场,就会发现车企营销宣传“翻车”的情况时有发生。
2024年7月,一段360创始人周鸿祎体验广汽昊铂HT车型被门夹手大叫的视频在网上曝光,引发热议。视频中,广汽昊铂的工作人员介绍了该车型的鸥翼门设计,并强调其具备防夹功能。然而,工作人员宣传“车辆有防夹功能”的话音刚落,周鸿祎的手就被夹住,并发出一声惨叫。
对此,广汽昊铂回应称:“有专门小组在处理这个事情,不建议用手测试,因为毕竟是机器。”有网友调侃称,这与周鸿祎手被夹之前的宣传话术截然不同。
“创维汽车可以缓解高血压、提高免疫力,**习惯性腹泻。”同样在2024年,创维汽车创始人黄宏生在公开场合的一系列发言令**跌眼镜。他公开表示,创维汽车有助于**,自从在创维车中午休后,在没吃药的情况下他的血压都恢复正常了。
随后,创维汽车通过官方微博账号发布了相关说明,“创维汽车创始人称驾驶创维汽车能治病还能**”的网传信息属于断章取义、恶意拼凑。黄宏生的分享是从个人亲身经历出发,阐述创维汽车尤其是健康3.0系统为其个人健康带来的正向作用,且黄宏生从未表示个人相关经历具有普适性。
“车型的各项功能和数据参数并非儿戏,车企需建立科学的测试流程,避免因测试方法不规范等原因导致功能和数据出现偏差。若车企发现宣传内容存在误差,应立即启动更正程序,主动向消费者说明情况。”汽车行业分析师孙巍对记者说。
同时孙巍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车企对影响消费者决策的信息负有主动告知义务。即使部分功能和参数属于“次要信息”,倘若它们可能影响消费者对车辆性能的整体认知,车企仍需确保披露内容的准确和完整,避免构成误导性宣传。
需要注意的是,近期**相关部门也注意到部分车企存在夸大、虚假和不规范的宣传现象,并开始从多个角度入手进行整改和规范。
4月16日,**装备工业一司组织召开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工作推进会。会议强调,汽车生产企业要充分开展组合驾驶辅助测试验证,明确系统功能边界和安全响应措施,不得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严格履行告知义务,切实担负起生产一致性和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切实提升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安全水平。
5月8日,**官网发文,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业内人士指出,该标准的出台,或将填补行业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等领域的空白,终结车企在该领域“各说各话”“自吹自擂”的情况。
在孙巍看来,想要避免车企在营销宣传领域“狂飙突进、野蛮生长”,除了**相关部门完善规则、加强监管外,车企也要树立“宣传底线意识”。在推出新产品、新技术之前,车企应进行多次完整且严谨细致的验证与测试。
“蔚来在推出‘线控转向’之前,**没有相关标准可依,无法走正常的法规认证流程。针对这一情况,蔚来ET9选择走新技术评审路线。在由**组织的两个技术评审委员会见证下,蔚来ET9的线控转向系统正式获得**技术评审委员会的评审通过,****辆搭载真正意义上线控转向的车型**量产上市。”孙巍举例说。
“如今**汽车产业已站在世界的前沿。接下来**还有很多新产品和新技术率先在**亮相并搭载。像蔚来一样在营销宣传之前做好充足准备和官方背书,才能让更多创意和想法平稳安全地落地。”孙巍总结说,相信在**相关部门的规范和各大车企的自纠自查下,“整风清朗”后的汽车行业将持续稳步向前发展。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