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机器人谷提升创新能级 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

  随着机器人产业迅速发展,深圳机器人谷和上海张江机器人谷快速崛起,创新能级不断提升。机器人谷在产业链协同、生态闭环打造以及产学研合作等方面迈出实质性步伐。请看记者采自一线的报道。

  全产业链条协同发展

  在深圳大学城周边、留仙大道沿线狭长地带中,一个机器人谷正逐步成型。这里不仅汇集了南方科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等高校院所,还吸引了越疆科技、速腾聚创、智平方、云鲸智能、普渡科技等一批覆盖机器人产业各领域的领军企业、创新型企业入驻,成为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高地。

  近期,北京大学与智平方成立北大—智平方具身智能联合实验室,致力于突破4D世界模型、端到端智能体等具身智能相关的前沿技术难题。

  “机器人创业离不开**人才、系统创新以及全产业链路配套。深圳机器人谷形成了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生态体系,使其成为全球机器人创新的核心策源地。”智平方(深圳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执行官郭彦东说,通过与高校共建联合研发平台、实施技术攻关项目等方式,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开发的有机衔接,有效缩短了原创技术从实验室到市场应用的转化周期。

  产业链协同为企业创新强信心、稳动能。云鲸智能创新(深圳有限公司创始人兼**执行官张峻彬表示,创新要素在这里加速流动,涵盖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系统集成到场景应用的全产业链条。截至目前,云鲸智能已累计申请技术专利超1300项,产品远销50多个**和地区。目前,公司正在研发下一代具身智能产品,以期为用户在立体空间的收纳、清洁等场景提供服务。

  近期发布的《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发展**(2024年》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深圳机器人企业数量达74032家;2024年新增企业14534家,同比增长39.64%;产业链总产值**突破2000亿元,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

  持续完善的创新生态让深圳机器人产业展现出强劲的发展活力。深圳市**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深圳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4.2%;高技术产品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其中,工业机器人增长40.1%。

  如何持续提升机器人产业创新能级?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具身智能已成为业界共识。2024年4月16日,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在深圳成立,通过构建产业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促进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在各领域的持续创新。今年3月3日,《深圳市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发布,提出到2027年,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综合实力达到****水平。

  深圳机器人谷所在的南山区,是深圳市机器人产业**大区,产业增加值占**约30%。南山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李娟表示,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商业化落地的重要抓手。为了抢抓全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融合发展新机遇,南山区正实施产业能级跃升行动,**发力关键核心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机器人 应用示范、产业集聚发展、金融供给服务等方面,通过技术与政策双重催化,加速构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创新生态,推动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瞄准新方向,2024年6月,粤港澳大湾区**大模型AI生态社区——深圳“模力营”在南山区揭牌,紧邻机器人谷。“‘模力营’专注于人工智能大模型领域的垂直类孵化器。”“模力营”AI生态社区现场运营负责人贺飞表示,社区为入驻的人工智能企业提供良好优惠的办公基础环境的同时,可提供算力赋能、开源生态促进、创新场景孵化等一站式线上线下支持;目前,已吸引24家企业和机构入驻,接下来将结合细分产业需求,打造超越物理空间的创新载体与生态社区网络。

  “深圳机器人谷是当前我国机器人产业在链式聚合与生态闭环协同发展的典范,也为我国产业升级提供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创新范式。”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二十一世纪**研究**研究员李想说。

  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

  机械臂“跳舞”、化身物流小哥、轻松进行Citywalk……作为上海科技创新核心区,张江科学城依托其强大的科研实力和产业生态,正加速建设张江机器人谷,打造世界级机器人产业集群。在这片4.2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发展高端医疗机器人、特色工业机器人和智能服务机器人。

  张江机器人谷产业负责人王涛表示,2024年园区整机企业已出货千余台人形机器人,2025年出货量预计达万台以上,头部企业将迈入小批量商业化时期。

  走进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一台身高130厘米左右的机器人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这台小机器人叫智元灵犀X2,它可以拿针给葡萄穿线,还会骑自行车。”现场工作人员介绍,智元灵犀X2拥有高自由度运动能力,搭载情感计算引擎,具备通用任务执行能力,同时还具备运动智能、交互智能、作业智能,适合科研教育、娱乐陪伴、康养陪护、营销展演等应用场景。

  与智元灵犀X2形成最萌身高差的,是在**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以下简称“国地**”内,身高超过180厘米的人形机器人——青龙。青龙伸出五个手指,准确地抓取桌面上随机摆放的面包,再灵巧地将面包放入旁边的篮子里。国地**研发体系总监邢伯阳介绍,青龙全身多达43个主动自由度,代表了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比较高的硬件设计水平。

  针对物流领域,上海开普勒机器人有限公司则带来了物流小哥——先行者k2。采用自研算法,先行者k2拥有30公斤的大负载能力,可轻松搬物品,单手11自由度的灵巧手设计,可完成各类精细操作,充电1小时便能支撑8小时连续作业,使它成为工厂流水线上的劳模。

  张江机器人谷机器人产业发展迅猛,带动这片区域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驶入发展快车道。上海傲意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是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灵巧手的供应商。傲意科技创始人倪华良介绍,目前灵巧手的订单已经排到了数月之后,今年准备扩建厂房,继续增加产能。

  机器人产业的持续发展,离不开从“大脑”到算法,再到训练的产业各环节的快速迭代升级。智元机器人联合创始人兼**技术官彭志辉表示,“大脑”研发出来后,可以一脑多形部署在设备上,赋能传统行业。机器人通过强化学习算法,仅凭少量人类示范和自动试错,在一两个小时内就能学会复杂技能。当然,更重要的是运控算法层面的突破和训练。

  在国地**二楼训练场上,来自**不同厂商的人形机器人,正在蹒跚学步和抓放橘子,这是它们的集训。据了解,这里的集训相当于给机器人建立一个标准,比如拿橘子,可能要练习1万多次后,才能使其达到与人类抓取动作相符的水平。国地**总经理许彬表示,国地**的任务,就是希望可以统一行业标准,打通产业上下游,促进产业链的闭环。

  作为**级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部署,今年3月,国地**联合上海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发布具身智能仿真平台——格物,创新性地引入前馈引导的强化学习技术与自适应课程学习算法,极大提升策略学习效率,进而为科研机构、高校及企业提供一站式机器人开发与测试解决方案,推动人形机器人技术从实验室迈向产业化,**推动行业的快速升级。

  与此同时,上海傅利叶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正式开源全尺寸人形机器人数据集Fourier ActionNet,并发布全球**全流程工具链。“我们做开源的宗旨,就是希望加速行业社区探索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的进程。”傅利叶产品研发总监蔡宇圣说。

  产业加速发展同样离不开政策支持。2023年10月,上海发布《上海市促进智能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到2025年,将上海打造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机器人产业创新高地。2024年10月,《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形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4—2026年》正式发布,提出到2026年,推动浦东成为上海乃至**人形机器人产业核心**区;同年12月,上海市印发《关于人工智能“模塑申城”的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底,建成世界级人工智能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