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债券投资热度不减: 银行资产荒下的攻守道

  央行公布的金融机构信贷收支统计数据揭示了一个事实:银行正持续加码债券投资。记者7月1日查阅到,中资中小型银行债券投资余额从去年6月开始连升11个月,至今年5月末达到46.41万亿元,今年以来余额增加3.6万亿元;中资大型银行债券投资余额从去年4月开始连升13个月,至今年5月末达到49.54万亿元,今年以来余额增加2.65万亿元。

  业内人士坦言,这是银行在资产端承压下的被动选择,尤其是对中小银行而言,当可以覆盖资金成本且风险可控的**项目难觅时,债市成为其资产配置的主战场。

  债券投资保持升温态势

  结合央行披露数据,记者梳理发现,当前各类银行债券投资余额普遍处于高位。其中,今年5月末,四家中资**性大型银行(工农中建)债券投资余额达到40.39万亿元。

  “农商行自营投资配置的主要是债券,因为有监管评级等约束条件,所以我们主要的配置标的是利率债和地方债。”南部地区某农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说。

  当前市场呈现“低利率、高波动”特征。资产端普遍经历了收益率下行。5月20日,1年期**市场报价利率(LPR)、5年期以上LPR均较前期下降10个基点,银行存款利率开始新一轮下调。资产端波动性呈现上升趋势,加剧了资产配置的复杂性。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部分金融市场业务基础较好的城商行、头部农商行,提升了债市交易账户规模,捕捉波段交易机会,从过去简单持有到期吃票息的“配置盘”模式,向精细化、多元化、追求交易收益的“配置 交易”模式转变。

  东部地区某农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表示:“当前债市静态收益率较低,我们会适当提升交易盘的配置权重。综合来看,我们的操作会偏中性,既不过度激进,也不过度保守。”

  债券投资持续扩张并非没有隐忧。华泰证券研究所所长张继强认为,对于银行来讲,债券投资发挥着非常重要的流动性调节作用,除了需要满足银行可能的流动性要求(资产投放等),还需要满足各项监管流动性指标要求。可以说,保障银行的流动性安全是银行自营债券组合投资的优先考量。

  传统业务承压

  “说白了,还是银行传统业务承压,进行债市投资是信贷扩张乏力下的被动选择。”当被问及银行债市投资规模持续增加的原因时,前述东部地区某农商行金融市场部总经理表示,银行存贷利率的下行速度赶不上资产端收益率的下行速度,“这让银行比较难受”。

  在中信证券**经济学家明明看来,银行配债的底层逻辑是存贷增速失衡,欠配压力加大。近年来银行存贷增速不匹配的问题逐渐显现,今年4月银行存贷同比增速差达到近五年峰值;国有大行存贷供需失衡的问题尚不明显,中小型银行在**定价、辐射客群方面均处于劣势,面临较大的缺资产难题。而存款定期化现象未见有效改善,息差压力进一步加大了银行资产端的收益压力。

  “在负债端,银行持续推进存款降息,核心在于引导经营成本有序下行,从而减轻机构的盈利压力;在资产端,若银行缺资产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对债券资产的配置需求将长期保持在较高水平。”明明认为。

  华北地区某农商行相关业务负责人坦言:“找到能覆盖资金成本、风险可控的**项目越来越难,买债是当下的务实选择。”

  招商银行行长王良在该行2024年度股东大会上表示,招商银行金融投资类资产占比不断提高,这是银行在资产配置上主动作为的结果,也是银行业因融资需求和客观形势变化而调整的结果。“过去,**银行业的资产结构以信贷资产为主,但是这几年**利率下行、风险有所上升,债券投资尤其是国债、地方债以及一些企业的信用债发行规模较大。由于国债和地方债可以达到免税的效果,且资本占用少、风险小,所以我们主动加大了债券资产的配置力度。这几年随着市场利率下行,取得了非常好的投资收益。”王良说。

  回溯2024年以来的债市行情,债券收益率整体处于下行态势。截至7月1日记者发稿时,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为1.65%。

  审视自身资产配置能力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银行投资收益对其经营业绩起到明显支撑作用。以2024年为例,在整体债牛行情下,部分银行兑现存量债券浮盈,其他非息收入增速明显:超九成A股上市银行去年投资收益实现同比正增长,在**程度上缓解了营收压力。

  在多位受访人士眼中,债券业务和传统业务本为互补关系,在不同时期,存贷业务和债券业务对银行的贡献有所不同。在经济发展动能较弱时期,存贷业务增长困难,不良资产需要用盈利化解,这时候就需要债券业务反哺传统业务。

  只不过各家银行因监管要求、资金成本和考核激励、投资能力有所不同,表现出不同的配债行为。张继强表示,国有大行的风控更加严格,债券投资更多考虑安全和流动性要求,中小银行会更多考虑效益因素。

  “以前我们买债就是‘买了放着’,现在不一样了。债市波动较大,仅靠票息是不够的,得懂点交易策略,我们会利用衍生品工具等对冲风险。”前述南部地区某农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的这句话,折射出当下大部分中小银行开展债券投资的一大难处。

  前述南部地区某农商行金融市场部副总经理认为,中小银行的金融市场业务应回归本源,从市场化角度做到盈利与风险的平衡,建立健全合理风险控制机制,引导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平衡,核心是人才的培养,包括管理层和业务人员。

  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主任曾刚表示,未来,中小银行需苦练内功,深耕本地市场,创新产品与服务,提升信贷投放能力,增加对金融“五篇大文章”领域信贷投放,将金融活水精准滴灌至实体经济最需要的领域。同时,银行应重新审视自身资产配置能力,持续提升债券投研与交易能力,更好地管理投资过程中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