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建管并重打造高标准农田

  沃野良田,国之根基。近年来,各地积极探索高标准农田建设。甘肃、湖南、山东等省份立足各自实际,因地制宜,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补足田间设施短板弱项的同时,在机械化、科技助力丰产丰收上着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转型,并探索长效管护举措,取得了**成效。

  今年上半年,****办公厅、**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为今后做好相关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标准农田建设,是提升耕地质量、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我们端稳端牢“**饭碗”的重要抓手,也是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核心举措。要让这些承载着丰收希望的良田长久地“生金吐银”,关键在于建得扎实,更要管得长远,真正做到“建”“管”并重。

  协同发力,共筑“沃土”根基。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涉土地规划、农业生产实际、农民真实需求、资金保障、水源调配和生态保护等方方面面,需要自然资源、农业农村、财政、水利、生态环境等多个部门拧成一股绳。从规划蓝图到项目落地,每个环节都至关重要。自然资源部门精准划定良田范围并守护其**属性,农业农村部门把关标准、组织施工,水利部门保障“水到渠成”,财政部门确保“粮草先行”。哪个环节卡了壳,都可能影响**效果。因此,要打破部门壁垒,共享信息,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因地制宜严把质量关,共同解决建设中遇到的难题。

  因地制宜,激活“智慧”潜能。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本质在于系统性地提升土地的内在“体质”和抗风险能力,不仅需要修路、通渠、架电这些“地上”工程,更要下足“田里”功夫。核心是补齐田间设施的短板,让田地能更好地“锁”住水土肥,更能“扛”住旱涝灾害,方便农机大显身手,也让农田的生态韧性更强。立足本地特色,通过土地平整、土壤改良提升地力,鼓励规模化经营,并配套完善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从统一供种、智能灌溉到专业植保,让农户也能轻松享受现代农业的便利与**。更重要的是,让物联网、大数据这些“新农具”走进田间地头,实现精准施肥、变量施药、数字化管理,让智慧农业为增产增效插上翅膀。

  建管并重,守护“长效”粮仓。建好高标准农田只是开了个好头,后续的精心管护才是让它持续发挥“黄金效益”的生命线。要避免“重建轻管”,建立权责清晰、大家共同参与、保障到位的长效管护机制。各级各部门要目标一致,合力联动,织密监管网络。省、市、县要充实监管力量,汇聚农业、水利、自然资源、电力等领域的专家智慧,严把项目建设的“入口关”和“质量关”,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要明确“谁来管、怎么管”,推行“县统筹、乡监督、村落实”的责任体系,探索引入专业服务组织和日常巡查机制,让管护更精细、更到位。资金保障上,除了财政专项投入,也可以探索从土地收益中提取一部分“反哺”管护,并引导新型经营主体、村集体和农户合理分担,共同守护好来之不易的丰收沃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