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派」蚂蚁数科,冲在香港一线
**一座曾高度繁荣过的城市,都需要一次深呼吸,香港即是代表。
这里曾是梦想与繁华的代名词:2006 年工行在港 IPO 创下近 190 亿美元全球纪录,2019 年 160 宗 IPO 募资超 400 亿美元全球居首;中环甲级写字楼租金多年全球最贵,维多利亚港灯火映照亚洲最繁忙交易大厅,这座城市曾掌握东亚最重要的资本神经。
但过去几年,这台引擎开始放慢了节奏。
2023 年港交所 IPO 募资仅 463 亿港元,创近二十年新低。与此同时,港人外移、私人住宅售价连年下行、写字楼空置率逼近 17.5% 历史峰值,中小券商整合,部分机构外迁设点,为下一个周期做准备。
在过去太长时间里,这里太紧、太满、太昂贵,但香港这座城市的根基和底气还在:资本市场依旧开放,法治体系足够成熟,制度经验经得起复杂局势的打磨。
一次深呼吸,带动了资源的重新流动,为城市腾出了难得的缓冲带。
IPO 活动在 2024 年开始回暖,多家新消费与科技公司重启赴港上市计划。2025 年上半年,募资额已接近去年全年水平,资金与企业信心正逐步修复。Web3,就处在这新一轮周期之中。
2022 年以来,「发展 Web3 生态」先后写入财政预算案与施政报告。和港府所期待的不一样,现实上演了一场场精心设计的套利游戏。尤其在 JPEX 事件之后,连茶餐厅老板都开始劝人,「唔好再信啲咁嘅嘢啦(别再相信这种东西了)」。
但港府深谙金融交易之道。牌照、沙盒、监管宣言...... 步步为营,一场以真实价值和合规为导向的 Web3 生态在香港铺陈开来。
与此同时,一支少见的以工程逻辑为起点的**团队,正默默搭建起现实资产通往链上的桥梁。他们从链下资产的数字化验证出发,重新定义 Web3 应该如何落地于现实,这与港府不谋而合。
他们就是蚂蚁数科。
把「叙事」拆回「工程」
2016 年,上海举办以太坊开发者大会,会场人满为患,**炽热。彼时的这个行业还不叫 Web3,台上的演讲者挥舞着激光笔,PPT 上写满对于行业未来的期待。台下人群躁动、目光灼热,但没人知道脚下那块砖,能不能真的落地。
一位名叫闫莺的女性开发者,彼时已经投身于区块链技术研究,在回忆起那场大会时,她说:「我们感觉依稀的灯光就在远方,但不知道路在哪里。我们就是来铺路的。」
一年多以后,她带着对于这个行业的执念与热忱加入了蚂蚁链,成为蚂蚁数科**科学家。从一开始,他们就决定走一条最不「讨巧」的路。
彼时,加密市场正热,大量项目靠一套漂亮的 PPT 就能拿到超额融资,「百倍币」、「千倍币」堆砌起了暴富的幻象。他们的选择,与「币圈」背道而驰。
2018 年,在基础设施搭得差不多之后,蚂蚁链向企业免费开放试用。需求很快涌入,后台数据让团队感到振奋。
一年期试用结束,商业版本 2019 年上线,原本滚烫的链上数据量明显萎缩。
「大家不愿意为此付费。」闫莺语气平静却字字**。
那是一盆冰水,也是一针良药。
蚂蚁数科意识到,如果不能为企业创造真实价值,一切热度都是幻象。自那之后,他们更加专注于如何让区块链技术满足企业的真实需求。
闫莺回顾这段历程时说,每一行代码都是要踏踏实实解决问题的:数据结构撑不住?那就重构索引;性能不够?那就拆解执行模块;企业客户需要隐私保护?那就把 ZK 引入进来。
与大多数从业者不同,他们决定把叙事拆回成工程,这也成了蚂蚁数科此后所有技术布局的出发点。
走,去香港
2023 年 1 月,香港金管局发布《稳定币与加密资产监管制度讨论文件》的结论稿,也是在 1 月,VASP 条款正式生效,象征着虚拟资产行业开始被纳入主流监管框架。
对许多团队来说,这只是一纸政策;但对蚂蚁数科团队来说,这像是一枚信号弹,划破长夜的寂静。
那时大陆刚刚从疫情中复苏,城市还未**恢复元气,杭州的出入境大厅却在清晨前就排起了长队。那是通行证恢复办理的**天,蚂蚁数科一行人一大早就赶到现场排队办理港澳通行证,他们从早上七点排到了晚上九点。
几天后,他们拿到了港澳通行证,没有丝毫犹豫,立刻准备启程前往香港。第二天一早,他们登上了飞往香港的航班。从北京大兴起飞,那是南方航空在疫情后,恢复「北京-香港」航线的首飞,登机口敲锣打鼓,彩旗飘舞,飞机上甚至还有节目表演和媒体采访。
这是一种象征重启的喧嚣,也是一场带着时代余音的热闹。
落地香港,他们立刻穿梭于港岛。会见律所、拜访智库、对接监管、了解政策执行细节,团队对政策并不迷信,他们只在意一点:这一次的政策窗口,是真的机会,还是噱头。
在沟通一圈之后他们迅速作出判断:这事能成。
在确认香港的政策窗口确实打开之后,蚂蚁数科的技术团队立即投入到新一轮的系统构建中。自家的区块链技术在香港落地?这让他们感受到一种久违的清醒与兴奋,像开春后**次下地的耕种。
蚂蚁数科的底子打的很结实,他们在基础设施方面已经准备多年。五年时间里,他们亲手把基础设施一寸一寸地搭建起来,他们改写了共识机制,重新架构了执行引擎、账户模型,也在链的计算、存储与隐私模块之间做了大量的平衡。
**,一个覆盖从**化资产到**化资金的全流程技术方案,呈现在香港面前。
他们曾以为做一条链很简单,后来才明白:想要跑得通商业化,就意味着,每一个技术模块都必须随着业务不断重构。从供应链金融到 IoT 应用,再到数藏平台鲸探的高并发挑战,每一个场景都**这条链一次又一次进化。
「现在这套系统里,2018 年的老代码几乎没剩几行了。」闫莺感慨道。
生态开放,拥抱一个新世界
技术更新只是**步。为了让自己的生态能够发展得起来,让「生态」真的可以被称作「生态」,蚂蚁数科决定从曾经的联盟链框架,转向兼容以太坊,**布局 L1、L2 底链生态。
闫莺告诉律动 BlockBeats,「现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生态都是围绕以太坊在构建,他们真的很出色。」她说,拥抱并融入这一生态,是推动 Web3 更广泛落地的重要选择。
的确,站在生态的角度,就算技术做得再好,如果没有人能用,也没意义。于是蚂蚁数科开发了浏览器、适配 EVM、优化 RPC 接口,搭建出了他们的 L2 公链 Jovay。
Jovay 是为金融级应用打造的一条 Layer 2 公链,**三阶段分级确认机制,支持 10 万 TPS 吞吐和毫秒级响应。
Jovay 高性能低延迟通过交易执行阶段采用全流水线并行执行引擎,将交易处理划分为多个独立执行单元并行调度,配合动态负载均衡机制,具备集群化可扩展的性能特性,同时显著**响应延迟;TEE 和 ZK 多种证明系统加持安全,配套的全链路智能化开发工具集融合 AI 辅助合约编写、调试、性能分析与安全审计,提供从代码到部署的端到端智能化支持。
不过蚂蚁数科并不认为「性能」就等于「能力」。要让一条链跑进真实世界,它必须承接住业务的重量。
五年前,他们就开始尝试用区块链连接 IoT,把发电站、光伏板、传感器变成可信的数据来源。他们为这些设备装上硬件加密模组,让数据在上链前完成签名,生成专属的链上指纹。
这些早期积累,在香港找到了真正的落脚点。
蚂蚁数科用过去在联盟链体系中已跑通的设备验证系统,把资产运行数据实时签名上传,并通过链上结构确权、打包与映射,支持朗新、协鑫、巡鹰等企业完成 RWA 发行,并打造出了目前全球**的新能源 RWA 设备网络,目前已有超过 1500 万台新能源设备接入。
他们没有去做比较容易的「金融类 RWA」,而是选择了最难的方向,先啃掉一块硬骨头,建立一整套能走通的流程与样本,让 RWA 成为现实世界与链之间的**座桥梁。
蚂蚁数科非常重视香港这个机会。在他们看来,RWA 是让监管、金融机构、政府机构、社会对 Web3 更有信心的重要因素。
「我们解决真实问题的战略从来都没有变过。」闫莺说,「今天蚂蚁数科面向更多元的市场,就必须要有更开放的心态。」
蚂蚁数科选择不再沿用「蚂蚁」这个在人们认知中「Web2 大厂」的品牌,并以全新的品牌命名自己的 L2,试图以更 Native 的姿态,参与到这个全球化的叙事中。
阿里是杭州的标签。它的出现,改变了这座城市的产业结构、叙事语言,甚至市民对未来的想象方式。那蚂蚁数科,会不会成为香港的下一个标签?
「我们正在努力。」闫莺说,「蚂蚁数科没有道理不是**批冲出去的企业,我还是比较有信心的。」
再给 Web3 一次机会,让炒币不再是**应用
雨后初晴的黄昏,铜锣湾地铁站人流如织。中环写字楼下,一群西装革履的职员正低头刷着手机,他们都在各自原本的生活中奔波着,却不**知道,他们生活着的这座城市,正在讲述一个全新的故事。
香港并不希望去打造一个 Crypto 版的拉斯维加斯,过去的 Web3 更关注币价和叙事,而接下来,它必须落到现实资产之上。只有当黄金、有色金属及可再生能源等的多元资产上链,Web3 才能真正成为金融体系的底层设施。
RWA 稳定币,一个价值载体,一个交易媒介,正是这个转折点。
香港熟悉资产如何被结构化,也清楚规则如何保护交易的信任;它懂资本的运作方式,也有连接全球的金融网络。过去它用离岸制度承接了美元流动性,如今也可能用区块链承接现实资产的映射与流转,并通过稳定币实现全球流通。
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讲这个故事,但香港也许真的可以。
点击了解律动BlockBeats 在招岗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