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激活产业生态一池春水
近日,**证监会党委召开扩大会议时强调“持续优化股债融资、并购重组等资本市场机制安排”,这一政策导向为市场注入了强劲信心。自2024年9月份《关于深化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市场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并购六条”发布以来,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活跃度呈现明显上升态势。
据统计,郑州天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迈科技”、鸿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鸿合科技”等多家上市公司相继披露私募基金收购方案,反映出政策红利与市场需求的共振效应。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关键阶段,上市公司通过并购重组优化资源配置的需求越发迫切,私募基金凭借其灵活的投资策略和专业的资本运作能力,正成为收购上市公司的新生力量。
在此背景下,私募基金的角色正在发生质的跃升,从传统的财务投资向产业赋能深度转型。私募基金通过收购上市公司实控权,整合技术、渠道等资源,拓宽私募基金价值创造空间,推动上市公司质量提升,加速产业提质升级。这一转变正在为资本市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强劲动能,展现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深层价值。
政策红利激荡并购浪潮
并购重组是支持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提升投资价值的重要工具,在政策持续加码下迎来新发展契机。“并购六条”明确,“支持私募投资基金以促进产业整合为目的依法收购上市公司”。今年5月份,配套修订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通过进一步简化审核程序、创新交易工具等举措,为私募基金参与并购重组提供了更加灵活的制度空间。
“政策‘组合拳’既顺应私募基金行业发展规律,又契合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清华大学全球私募股权研究院研究部总监李诗林分析称,支持私募基金收购上市公司可促进创投资本良性循环,有效提升上市公司质量,优化资源配置效率,对资本市场高质量发展具有多重积极意义。
政策效应加速显现。晨壹投资有限公司研究数据显示,2024年全年,上市公司**披露的并购重组案例数同比增长15%。其中“并购六条”发布后重大并购交易数量激增460%。
北京启航创业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伟表示:“这一趋势为私募基金行业开辟了新赛道,通过释放机构的产业整合与资本运作潜力,将有效激发并购市场活力。”
私募基金角色定位悄然生变。北京新鼎荣盛资本管理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汪志伟表示,私募基金投资逻辑正从Pre-IPO(上市前融资模式向二级市场深度介入转变,通过获取上市公司控制权实现“投资—并购—退出”的闭环运作,实现产业价值与资本价值的协同提升。
“并购重组正成为与IPO并重的退出渠道,为私募基金的价值实现提供了多元化路径,将**推动私募基金从财务投资向产业投资转型,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北京利物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合伙人常春林表示。
案例“剧透”产业整合新范式
梳理“并购六条”发布后私募基金参与的6单典型案例可以发现,私募基金主要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收购上市公司,并呈现出产业整合新特征。
李诗林认为:“基于私募基金的投资布局和‘并购六条’的政策导向,可以预见,这些机构将会把其已投资的优质资产注入被并购上市公司,通过产业协同实现多方价值提升。”
从交易架构设计来看,“协议收购 原控股股东让渡表决权”成为私募基金取得上市公司实控权的主流方式。以天迈科技为例,启明维创创业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启明创投”通过设立并购基金拟协议受让天迈科技26.1%股份,同时原控股股东放弃10%股份对应的表决权,以确保控制权平稳过渡。
同时,启明创投在天迈科技收购中,采用了“GP(普通合伙人先投、基金后募”的创新实践。富士康工业互联网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法务官解辰阳解释称:“这种安排使GP能够快速锁定优质标的,再以确定的投资标的吸引LP(有限合伙人资金,不仅提升了资金募集效率,更吸引了产业资本的战略跟投,形成良性的‘产融互动’。”
不过,北京植德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罗寒提醒,上述模式对私募基金的募资实力和产业资源要求较高,或更适合头部机构运作。
从上述6单典型案例标的特征来看,科技、消费等领域的中小市值民营企业(市值低于100亿元成为私募基金**关注对象。
这一选择既考虑了标的企业的产业价值和发展潜力,又兼顾了交易的可操作性和整合效率。汪志伟解释称:“科技领域的技术壁垒、消费领域的品牌价值与渠道网络,构成了标的被选择的核心逻辑;同时,小市值、股权分散的特性,可为私募基金低成本获取控制权、**推进产业整合提供操作空间。”
产业赋能重构商业价值
私募基金对产业的整合战略不仅聚焦于上市公司股权收购这一初始环节,更着眼于后续对产业链资源的深度盘活与商业价值的重构。
投中信息研究院执行院长刘璟琨表示:“私募基金通过懂企业运作、懂产业发展的管理人才,以战略调整、组织重整、业务剥离、并入新资产等方式,实现收购后的赋能。”
在罗寒看来,私募基金天然掌握一些产业链的关键信息,能够为被收购企业精准对接上下游资源,促成业务协同与技术融合。
“并购六条”提出,“支持运作规范的上市公司围绕产业转型升级、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等需求开展符合商业逻辑的跨行业并购”。6单典型案例中,启明创投收购天迈科技后,双方能够在智能交通、新能源、人工智能等领域形成**度产业协同;合肥瑞丞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收购鸿合科技后,则有望推动教育智能交互技术与汽车智能座舱的跨界融合。两单案例均显示出私募基金在推动新兴产业融合创新、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对于面临转型压力的传统企业,私募基金的赋能价值更为凸显。以浙江棒杰控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潜在收购方上海启烁睿行企业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拟结合自身丰富经验化解公司债务问题。常春林对此评价道:“私募基金不仅着眼于短期债务化解,更计划通过优化主营业务结构、导入新业务增长点等举措,为企业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动能。这种‘短期救急 长期造血’的运作模式,生动诠释了私募基金在产业整合中的多重价值。”
业界建言优化税收政策
目前,我国创投市场规模已位居全球第二,但并购基金发展尚不充分。李诗林认为,参照海外资本市场发展规律,当一个**的创投基金发展到成熟阶段后,并购基金将迎来快速增长期,我国并购基金具有巨大发展潜力。
尽管行业发展前景广阔,但是挑战仍存。最突出的是资金期限错配,例如,目前我国并购基金平均存续期为5年至7年,却面临大多数LP要求在5年内退出的压力。此外,并购**受限、机构经验不足等问题也不容忽视。
对此,业内人士纷纷建言献策。常春林建议:“建立投贷联动机制,鼓励商业银行开发针对私募基金并购上市公司的**产品;加快发展S基金(私募股权二级市场基金市场,构建多层次流动性支持体系,以解决基金期限错配问题。”
在汪志伟看来,可参照创投企业投资额抵扣的税收优惠政策,对并购退出给予相应激励。罗寒则建议,明确上市公司实物分配股票的税收政策细则,提高退出预期性。
随着“并购六条”深入推进,私募基金作为产业整合者在资本市场中的角色愈发重要。正如解辰阳所言:“这不仅是私募基金退出渠道的拓展,更是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式的创新。”在资本市场深化改革与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交响中,私募基金正以并购重组为笔,书写金融精准滴灌实体经济、资本与产业共生共荣的新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