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百亿元级产业基金频现 锚定“硬科技”主赛道
7月11日,江苏省人民政府与**诚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签署框架合作协议,共同推动设立规模100亿元的诚通科创(江苏基金。仅7月份以来,就有湖北、陕西、江苏等多地“官宣”设立百亿元级产业基金。
今年以来,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地方政府、“链主”企业等纷纷设立产业基金,为科技型企业提供发展资金。与此同时,随着“募投管退”各环节持续优化,基金存续期更长,投资阶段逐步前移,“耐心资本”增多,私募股权创投行业逐步回暖。
水木资本董事长、母基金研究**创始人唐劲草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建议相关部门持续强化政策引导,推动各项支持举措落地,优先支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未来产业布局,同时,还要加强区域联动,避免重复投资和同质化竞争。
新设基金聚焦“硬科技”
“硬科技”赛道是今年新设产业基金的**方向。
从政府引导基金来看,高度聚焦半导体、人工智能、新能源、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新兴领域。比如,7月10日,苏州市发布两大重磅百亿元级基金——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苏州市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其中,苏州市百亿人才基金总规模100亿元,首期25亿元,存续期15年,同步设立人工智能、低空经济、生物医药、文化创意、青年创业等子基金,**投向领军人才、赛事选手、初创企业和硬科技。
北京股权投资发展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黄振雷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今年以来,新设产业基金有几个特点,包括集中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头部企业或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提供接力发展资金;投资阶段逐步前移,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和财务力量协同、股权和债权联动明显。
与此同时,上市公司、“链主”企业设立或联合设立基金也屡见不鲜。比如,5月份宁德时代参与投资的福建时代泽远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完成募集,总规模达101.28亿元,主要投资于新能源及高端制造领域。
赛诺佳易(北京**商务咨询有限公司创始人国立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首先,今年以来,地方政府与上市公司携手设立的产业基金目标更侧重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其次,“国资 产业资本”联动更紧密,地方政府与掌握产业资源的上市公司或龙头企业深度绑定,提升投资活力;再次,在政策引导下,产业基金的投资阶段前移,更加注重对早期项目的扶持,并提供更长周期的“耐心资本”;**,产业落地属性更强,产业基金成为地方政府进行产业招引落地的重要工具,通过“以投带引”,将优质的被投企业和项目引入本地,构建和完善地方产业链条。
“募投管退”流程持续优化
在产业基金加速布局的同时,完善基金“募投管退”全流程体系也是今年政府的施策**。
今年1月份,**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展壮大长期资本、耐心资本,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此后,四川、广东、浙江等多地政府积极响应,发布政府投资基金高质量发展或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举措,壮大耐心资本,建立差异化管理机制,放宽基金存续期,建立健全激励容错体系,拓宽退出渠道等。
在募资端,**社会保障基金、保险资金以及各类**级基金是各地发展耐心资本的**。比如,《四川省推动创业投资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保险公司和金融资产投资公司(AIC在川设立或投资创业投资基金。
同时,行业募资渠道拓宽。5月份,债券市场“科技板”落地,私募股权创投机构纳入科创债发行主体。6月份,北京出现**首单投向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的专项债,计划发行金额100亿元,期限为10年。
“科创债和投向政府引导基金的专项债,为创投行业开辟了新的资金来源,是缓解行业流动性匮乏和‘募资难’问题的有益尝试。”国立波表示。
在管理端,地方政府纷纷对政府投资基金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推动国资基金建立容错激励体系。部分地方政府明确按照整个基金生命周期进行考核评价,并提出天使直投单个项目**允许100%亏损,鼓励国资“大胆投”。
比如,6月份,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武汉市推动科技金融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科技金融**行动方案(2025—2027年》提出,允许种子基金、天使基金分别出现**不超过投资总额80%、60%的亏损,根据尽责评估情况,种子直投、天使直投单个项目**允许100%亏损。
“此类政策突破了传统国资考核对短期盈利的过度关注,契合早期投资高风险、长周期的特点,有助于缓解‘不敢投’‘不愿投’的困境。”唐劲草表示,同时,多地通过差异化考核,将政策目标实现情况作为主要指标,避免以单一项目盈亏论成败,引导国资基金聚焦科技创新战略价值。
在退出端,并购退出渠道重要性提升。自去年“并购六条”出台以来,A股并购重组活跃度提升。今年5月份,证监会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鼓励私募基金参与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对私募基金投资期限与重组取得股份的锁定期实施“反向挂钩”。今年以来,多家创投机构谋划收购上市公司控制权。
与此同时,并购基金热潮涌动,年内超百家上市公司参与设立并购基金,地方大手笔设立国资并购基金。比如,3月份,上海市国资委正式发布国资并购基金矩阵,总规模达到500亿元以上。
国立波表示,并购有望成为创投机构实现退出和整合资源的重要路径。私募股权创投机构可以利用其资本和资源优势,帮助被投企业并购上市公司,或直接推动上市公司进行产业整合,注入创新资产,提升上市公司质量。
私募股权创投行业回暖
随着“募投管退”全流程体系优化,今年以来,创投行业回暖。执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机构LP(有限合伙人认缴出资金额为8720亿元,同比提升50%,近5年来认缴出资金额**增长。
然而,政府引导基金依然是行业主要资金来源,LP国资化更加明显。国立波认为,要积极撬动社会资本参与,一方面需要**不同LP之间的利益不一致性,对社会化LP提供让利和返利机制;另一方面,需要大力推动社保基金、保险资金、企业年金等资产配置型“长钱”,加大对创投和私募股权基金的配置比例。
另外,今年以来,港股IPO火热,大幅缓解了行业退出压力,加之并购退出渠道畅通,进一步增强创投机构退出信心。执中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投资机构减持金额达587亿元,同比翻倍;减持事件数达1315笔,同比增加150%。
下一步,创投行业多元化退出渠道有望进一步畅通。日前,证监会主席吴清在2025陆家嘴论坛上表示,推动基金份额转让业务试点转常规,优化实物分配股票试点和“反向挂钩”等机制,畅通多元化退出渠道。
唐劲草表示,在份额转让业务试点方面,建议推动**性S基金交易系统建设,统一交易规则和估值标准,允许符合条件的公募基金通过二级市场购买私募股权基金份额,形成“募投管退”的闭环生态。
国立波表示,S基金方面,建议尽快将S基金交易试点推广至**,培育专业的S基金管理人,鼓励和支持更多专业的S基金设立,简化交易流程,优化工商变更、税务处理等环节的行政流程,**交易成本。实物分配股票方面,建议适当放宽对股东身份、持股比例、锁定期等方面的限制;明确并简化股票非现金分配过程中的税务处理方式,**LP的税务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