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资首次股权投资海上风电,平安为何坚定选择新能源赛道
2025年7月1日,**平安与中广核风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广核风电“就中广核汕尾甲子、惠州港口海上风电项目的深入合作在广东完成签约。据悉,前期**平安以37.26亿元成功中标中广核汕尾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中广核新能源(惠州有限公司两个公司的部分股权,底层资产为汕尾甲子、惠州港口2个海上风电电站,合计装机容量1.9GW,分别为粤东地区和粤港澳大湾区**百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项目投运至今运行稳定,预期收益良好。
上述项目由**平安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平安人寿直接投资,平安信托有限责任公司(平安信托提供咨询服务。
平安信托副总经理李宇航(后排左二,中广核风电**、董事长张志武(后排右二代表双方出席海风项目股权合作签约仪式
上述项目将助力中广核风电形成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的良性循环,支持广东省能源结构改善升级,切实提高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同时,上述项目也是**保险资金**以平层形式直接股权投资海上风电项目,是**平安积极贯彻落实**金融工作会议精神,扎实做好绿色金融大文章,以实际行动服务**能源安全战略的**体现。
新能源与险资的“双向奔赴”
2024年9月印发的《**院关于加强监管防范风险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发挥保险资金长期投资优势,培育真正的耐心资本,推动资金、资本、资产良性循环。
2024年12月召开的**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必须统筹好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的关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能源变革是生产力进步的战略先导,新能源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构成。在新的形势下,各大能源企业都制定了超常规的发展目标,预计“十五五”内能源总投资规模将超过5万亿元。新能源电站资产将进一步向央企、地方能源集团集中,集中度将持续上升。相关预测显示,2025年末,“五大六小”电力央企的风光装机将接近1,000GW,占比超50%;地方能源集团风光装机将超300GW,占比接近20%。
海上升压站
但目前央国企和地方能源集团均受到各自不同的约束,央企的主要限制是资产负债率红线。2025年,**院国资委要求央企“一利五率”指标“一增一稳四提升”,其中“一稳”即资产负债率要稳定在65%左右,目前,各大发电央企的资产负债率基本均接近该红线。对于地方能源集团,其实际控制人——地方政府目前普遍受到地方债务的影响,出资压力较大。
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将短期资金转化为长期资本,蓄势待发的险资也开始了对新能源电站建设的积极探索。保险资金的自信与勇气,源自其自身与新能源高度匹配的独特优势。
平安信托,作为平安集团旗下重要的非资本市场投资和资产管理平台,肩负着为险资提供长久期、稳定收益的资产,助力险资大类资产配置的重要使命。平安信托副总经理李宇航表示,截至2025年5月末,我国风电、光伏总装机容量已超1,600GW,预计到“十五五”末将超过2,500GW,市场总规模将达20万亿-25万亿元。投资久期方面,电站设计寿命长达20-25年,与险资“耐心资本”特性相契合。收益稳定性方面,新能源电站作为“现金牛”行业,长期来看收益稳定。可以说,“大”“长”“稳”是保险资金选择新能源电站的底气。此外,在运维管理方面,新能源电站运维成熟,成本稳定可预测,智能化技术将进一步**成本。合规性方面,新能源电站开发审批流程完善,法律合规风险较低。上述特征均与险资需求相吻合。同时,新能源电站投资还符合险资ESG战略,推动清洁能源转型,助力**“双碳”目标达成。**平安在《2024年可持续发展报告》中明确,将ESG因素纳入集团保险资金投资决策全流程。
李宇航强调,新能源电站以其庞大的市场规模、长期稳定的投资回报、成熟的运维管理、低合规风险及符合ESG战略等优势,正在成为险资投资的关注点。险资的投入将推动新能源电站的建设与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新能源电站如何为险资提供战略性历史机遇
近10年来,我国险资资金运用规模保持较快增长,规模扩大为发挥长期资金优势奠定了基础。2013-2024年,险资运用规模从7.68万亿元增长至33.26万亿元,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与公募基金、银行理财一同成为了资管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新能源行业的快速发展,新能源电站已然成为一片蓝海。**平安立足保险资金运用实际,关注并加强在绿色金融领域研判,采取多种方式促进新能源企业的融资与发展。同时,在确保风险可控和商业模式可持续的基础上,**平安也进一步加大了节能环保、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绿色领域优质标的的研究与投资力度。
对险资而言,新能源电站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投资选择。在未来,如何充分利用这一历史机遇,将新能源电站纳入险资的资产配置版图,将直接关系到保险公司的长远发展与竞争力提升。
当前,保险资金在投资端正面临严峻挑战。利率**持续下行、权益市场波动加剧、非标资产收益走低,使得投资收益难以覆盖负债成本,行业利差损风险逐渐浮现。这其中,资产负债久期严重不匹配成为深层次原因,久期缺口扩大不仅束缚了险资投资的灵活性,更增加了风险管理的复杂性。
新能源电站,以其稳定的收益和显著的久期优势,成为了险资应对挑战的关键突破口。数据显示,新能源电站投资的年化收益率一般在6%左右,且资产投资久期长达15-20年。相较于传统固收类资产,新能源电站在收益水平和久期匹配度上均展现出明显优势。
海上风电项目全貌
李宇航认为,通过适度增加新能源电站等长久期权益资产的配置,险资可有效缩小资产负债久期缺口,大幅**利差损风险,从而提升资产负债匹配的稳健性。为此,险资需进一步强化对权益类资产的研究能力,探索更多元化、前瞻性的投资布局。
同时,险资财务表现的稳定性也备受关注。2023年1月1日起上市险资**实施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显著改变了险资金融工具的计量方式,让资本市场波动更直接的反映在保险公司的利润表中,增加了财务结果的不确定性。而新能源电站投资,则为平抑利润表波动提供了有效途径。保险公司对其投资可计入长期股权投资项目,按持股比例确认企业利润,既能减弱资本市场波动对利润表的冲击,又能为其带来稳定、可持续的财务表现。
此外,险资负债端的资金流动性需求也不容忽视。保险产品特性要求底层资产在保单期间提供足够现金流,以满足分红、理赔等需求。但传统长久期权益资产如私募股权投资,在持有期间难以提供持续稳定现金流。新能源电站作为典型的生息类资产,其长期、稳定的现金流输出恰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它不仅能满足险资负债端的资金需求,还能为险资带来稳健收益。
因此,在险资资产配置中,新能源电站兼具收益稳定性与流动性,成为行业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机遇。
突破股权投资“瓶颈”
当前,新能源产业正处于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阶段,新模式为保险资金提供了新范式、新渠道,同时也要求保险公司更具前瞻的视野和专业的投资能力。**平安深刻认识发展相关产业的战略意义,将**战略与公司战略有机融合,结合**政策和市场趋势,立足险资运用规律,明确相关投资方向和目标,积极探索新能源投资途径,在服务实体经济中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发展。
在推进投资新能源的过程中,虽然险资参与新能源电站的股权投资,从行业政策、市场导向、偏好属性等各个维度,均符合各方利益诉求。但实践中,险资更多的是以债性方式参与。
据了解,在当前低利率伴随高波动的金融市场中,保险公司正面临投资挑战,而非资本市场股权投资,被视为提振投资收益的优选路径。然而,这条路上布满了荆棘,尤其是涉足新能源行业时,投资者需深度洞察电力市场的供需动态、电力体制改革步伐以及技术创新趋势,构建起坚固的行业认知壁垒,方能精准捕捉行业转型中的投资良机。
过去,保险公司的投研强项多聚焦于固定收益领域,即便在权益投资上,也主要以股票为主战场。面对收息类资产这片新蓝海,多数保险公司显得力不从心,专业人才库的匮乏成为制约其深入探索的枷锁。特别是对于中小型保险公司而言,自主增强投研力量尤为艰难。
李宇航认为,平安的探索和实践证明:与行业龙头紧密合作,借助其丰富的市场经验、深刻的行业认知、成熟的运营管理能力,进行新能源电站投资,并将电站委托其具体管理,而险资专注重大风险,对险资而言是切实可行的投资路径,应当持续坚持。
李宇航表示,保险公司应更加积极地与行业专家交流,深化对电力市场化改革、电力消纳等关键变量的理解,确保估值假设更加贴近市场实际,以此提升估值模型的精准度和实用性,促进投资决策的科学性。
此外,合规性考量也是险资涉足新能源电站不可回避的一环。由于保险公司与合作方在合规尺度的把握上存在差异,可能导致双方在风险缓释措施上的意见不合。对此,业界共识逐渐聚焦于,对于不影响项目正常运营的环节,可通过设置资金预留、合作方书面承诺等手段予以应对,旨在提高交易效率,推动资源**配置,确保新能源电站项目顺利并网发电、正常稳定运营这一核心目标的实现。
2022年,原**银**发布《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监管规则(Ⅱ》,“偿二代二期”工程正式执行,原定2024年是过渡期的**一年,后过渡期延长1年至2025年底。该政策优化了核心资本构成,夯实了资本质量,但同时各保险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随之**,这对险资参与新品类的股权投资带来了**程度的挑战。
相关行业专家表示,政府和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引导、推动保险资金投向包括新能源电站在内的新质生产力领域,可在税收、监管等方面加大政策优惠力度。例如,**保险资金在新质生产力领域投资资金占用的**偿付能力计算标准,**相关风险权重,简化保险私募股权基金设立流程,为险资投资新质生产力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图片由 平安信托授权财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