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券助力文化消费 一场书市引发的城市阅读风潮
阅读提示
9月12日至22日,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地坛正以引擎的姿态,驱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
金秋九月,书香再聚。9月12日至22日,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在地坛公园举办。步入地坛,28.6米长的书单墙前,一本本图书封面像邮票般错落分布于墙上,扫描二维码,图书信息与精选章节便即刻呈现。
本届书市以“阅读,遇见更好的自己”为主题,**升级规模、品质与体验。主展场总面积约两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2000平方米;展区扩展至13个,汇聚**350余家出版发行与文旅单位,展销近50万种出版物和文化产品,较去年增加约10万种,举办100余场文化活动;北京文化消费促进行动还将发放总额500万元的图书惠民券。
惠民券助力文化消费
9月18日,记者走进地坛公园,看到一块活动展板下围满了人。凑近一瞧,许多人正拿着手机,对着展板上的信息拍照。再往里走,长长的书单墙前聚集了许多拍照打卡的读者。一本本图书封面如同邮票般错落分布在墙上,每个图案都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图书信息、精选章节便清晰呈现。
书市的各个展位前人声鼎沸。在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展位,贴着**历史学家许倬云的金句:往里走,安顿自己。梁怀民**次来地坛书市,他在书架间穿梭,“我一直对中亚史以及西藏地理、人文方面的著作感兴趣,今天来这儿希望能有所收获。”
不远处传来一阵说话声。原来是几位读者在微言小集展位前,讨论新到的图书。微言小集主理人郭利萍介绍,今年他们带来了近200个品种、3000多册人文社科类图书,《夏衍剧作十种》是在地坛**,还有《教育的可能》等新书也是**亮相。“这书装帧太精美了,而且有惠民券,算下来优惠不少呢。” 一位读者拿着一本经典畅销书《苏轼十讲》精装版说。
本届书市发放的500万元图书惠民券成了一大亮点。惠民券包含“满100元减50元、满50元减20元、满30元减10元”三档面额,持券读者在领券当日购买图书时,可叠加享受“展位优惠 惠民券满减”双重福利。在**井书店展位,记者看到李奶奶正拿着一本**类书籍结账,她也是用惠民券买的书。
旧书找到新知己
今年地坛书市中的“旧书新知”专区,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众多爱书人前来探寻。踏入“旧书新知”专区,仿佛踏入了时光的回廊。泛黄的书页、古朴的装帧,每一本旧书都像是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诉说着过去的故事。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正专注地在书堆中翻找着。他的手轻轻抚过一本本旧书,像是在与老友握手。突然,他的眼神一亮,从书堆中抽出一本有些破旧的《古汉语词典》。“终于找到你了!”他说,这是他年轻时学习古汉语的好帮手,后来不小心弄丢了,“这么多年我一直在找这个版本,没想到在这儿让我碰上了,就像和失散多年的老朋友重逢一样。”
在专区的**,一场“旧书漂流”活动正在热闹进行。孩子们抱着自己心爱的旧书,与小伙伴们分享交流。“我用《小王子》换了这本《夏洛的网》,感觉像是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一个扎着马尾辫的小女孩开心地说。
今年的“旧书新知”专区,不**丰富的旧书展销,还举办了“**古代科学技术典籍展”,《考工记》《梦溪笔谈》等珍贵典籍吸引了众多目光。一位读者说:“这些旧书,是古人智慧的结晶。通过书市这样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接触它们,让旧书在新时代找到新知己,这是对文化**的传承。”
文化引擎的深层价值
“这场书市的意义,远不止于书籍交易。”北京市文旅局工作人员刘会告诉记者。
他说,北京书市通过文商旅体的融合,如台州文旅展区与科技教育板块的联动,拓展了文化消费的边界;通过古籍保护与数字出版的共存,探索了文化传承的现代路径;通过惠民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结合,平衡了文化公益与产业发展。
从书籍展销到文化体验,从惠民政策到文化传承,2025“我与地坛”北京书市正以文化引擎的姿态,驱动着城市文化的发展。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书市宛如一座文化灯塔,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让阅读与文化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惠民券的助力下,让更多人能够畅享阅读的**,在书香中邂逅更好的自己,这样的书市,无疑是京城秋日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线。”**财经大学教授、北京市总工会副主席(兼沈建峰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沈建峰说,从更宏观的视角看,“我与地坛”书市正成为塑造城市文化气质的关键力量。它提升了市民文化消费的频次与品质,使逛书市成为新的生活方式;为实体书店与出版社提供了展示与交易平台,助力传统书业转型升级;更通过持续的文化输出,增强了城市文化辐射力。这种以阅读为核心的文化生态构建,或许正是破解“快节奏时代如何培育深度阅读”命题的北京答案。
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