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潘功胜:重启国债买卖

  10月27日,2025金融街论坛年会在京举办,**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作题为《**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实践与未来演进》的演讲。潘功胜不仅强调了人民银行在推进宏观审慎管理工作方面的部署,如**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等;更对多个近期市场热议话题进行一一回应。

  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一年多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外形势,人民银行按照**决策部署,坚持支持性的货币政策立场,综合运用数量、价格、结构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充裕。”潘功胜如是说道。

  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即是重要的流动性管理工具之一。2024年10月,人民银行与财政部建立联合工作组,落实**金融工作会议“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在央行公开市场操作中逐步增加国债买卖”的要求。2024年8—12月,人民银行通过该操作累计实现净买入1万亿元,为债券市场流动性调节和稳定运行提供重要支撑。然而,人民银行从2025年1月起暂停开展公开市场国债买入操作,表示后续将视国债市场供求状况择机恢复。

  随着潘功胜在演讲中的“官宣”,这一预期落定为现实。潘功胜表示,“在二级市场开始国债买卖操作,是丰富货币政策工具箱、增强国债金融功能、发挥国债收益率曲线定价基准作用、增进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相互协同的重要举措,也有利于我国债券市场改革发展和金融机构提升做市定价能力。实践中,人民银行根据基础货币投放需要,兼顾债券市场供求和收益率曲线形态变化等情况,灵活开展国债买卖双向操作,保障货币政策顺畅传导和金融市场平稳运行。今年初,考虑到债券市场供求不平衡压力较大、市场风险有所累积,人民银行暂停了国债买卖。目前,债市整体运行良好,人民银行将恢复公开市场国债买卖操作”。

  支持个人修复信用

  值得一提的是,会上,潘功胜还透露,正在研究实施支持个人修复信用的政策措施。

  人民银行运营的征信系统是一项重要的金融基础设施,对企业和个人的金融违约行为进行记录,并供金融机构在开展业务时进行查询和风险评估,20多年来,对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防范金融风险发挥了重要作用。

  根据《征信业管理条例》,在征信系统中,违约记录的存续期为五年。

  从市场角度看,这一举措将直接改善信贷生态,减少消费者与银行、征信机构之间的摩擦成本。北京信用学会副会长刘新海进一步称,部分本已归还**但仍被征信记录影响的个人,将重新获得信贷**,从而带动消费回暖,提振金融活力。对金融机构而言,也有助于**不必要的信贷僵化与风险评估偏差,使征信体系回归“服务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本源。

  遏制金融市场“羊群效应”

  回到潘功胜此次演讲主题,其**阐述了宏观审慎管理体系的建设路径及人民银行后续工作部署。

  潘功胜首先明确,货币政策、宏观审慎管理、微观审慎监管各有侧重。货币政策主要针对宏观经济和总需求管理,通过逆周期调节来平抑经济周期波动,为经济稳定增长和金融市场稳定运行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微观审慎监管主要关注单体金融机构的稳健运行,运用多种监管手段,促进金融机构审慎稳健经营。宏观审慎管理则直接和集中作用于金融体系本身,聚焦具有系统性特征的风险,维护金融体系整体稳定,阻断或弱化金融体系的顺周期自我强化和风险跨机构、跨市场传染。

  比较来看,货币政策是**银行传统职责,制度框架比较清晰成熟;宏观审慎管理全球虽然也有不少实践,但起步不久,仍处于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十五五”规划建议稿提出,要构建覆盖**的宏观审慎管理体系。因此,潘功胜提出,人民银行主要有几个**工作方向,包括更好覆盖宏观经济运行和金融风险的关联性,更好覆盖金融市场的运行,更好覆盖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更好覆盖**经济和金融市场风险的外溢影响。

  潘功胜指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推进四方面工作。一是强化系统性金融风险的监测和评估体系。二是完善并强化**机构和**领域风险防范举措。**关注金融机构的杠杆水平和期限错配,及时阻断金融市场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的累积,遏制金融市场的“羊群效应”。三是持续丰富宏观审慎管理工具箱,提升系统化、规范化、实战化水平。四是不断健全协同**的宏观审慎管理治理机制。

  “我们正在考虑的一个问题是,综合平衡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和防范金融市场道德风险,探索在特定情景下向非银机构提供流动性的机制性安排。”潘功胜强调。

张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