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密用户现状分析:持有者众多与活跃度不足的矛盾
作者:Prathik Desai,来源:Token Dispatch,编译:Shaw 金色财经

从表面上看,加密货币的用户基础已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规模。据统计,目前全球拥有某种形式数字资产的人数已突破7亿大关。如果将这一群体视为一个**,其人口规模将仅次于**和印度,位列全球第三。
在过去不到五年的时间里,加密货币的普及率增长了7倍。尽管这一数据看似令人振奋,但深入挖掘后会发现,加密货币的实际使用情况远比表面数据复杂得多。
在本周的量化分析中,我们通过更多的数据和图表,进一步探讨了加密货币持有量与实际使用量之间的差异。
或许,加密货币行业当前面临的真正挑战,并非等待下一批1亿新用户的加入,而是如何激活现有的数亿用户。
根据a16z crypto发布的《2025年加密货币现状》报告,截至2025年8月31日,持有**数字资产的加密货币用户总数达到7.16亿。这一数字相较于2021年的1亿用户,增长了7倍。
然而,当我们审视这些数字资产持有者中积极使用或交易的比例时,问题开始浮现。
数据显示,在7.16亿加密货币持有者中,**不到10%的用户作为月活跃用户(MAU)进行交易。这引发了多种可能性的讨论。
过去16年间,一些用户可能出于尝试目的购买了加密货币,之后便将其遗忘;另一些人可能选择通过链下**化平台进行交易;还有一些人可能通过传统投资渠道,如交易所交易基金(ETF)或购买数字资产财库(DAT)公司股票,间接参与加密货币市场。
所有这些因素使得对数据的解读变得更加复杂。
尽管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在4000万至7000万的月活跃链上用户中,至少有1000万是在去年新增的。
链上数据还显示,钱包持有者的休眠率较高。
自以太坊诞生以来,共创建了3.5亿个钱包地址,但目前活跃地址占比不到1%。
以太坊上的活跃地址30天移动平均值(SMA)从2024年4月的40万个增加到2025年8月的46万个,但随后降至42万个以下。
Solana的情况更加严峻。
截至11月10日,Solana上的实时活跃钱包数量已降至260万个,低于2024年10月至12月期间的平均500多万个。
这种行为下降不仅体现在链上,也反映在用户层面的钱包应用中,即大多数用户实际使用的应用程序。
MetaMask是加密货币领域最受欢迎的自托管钱包,安装量超过1.43亿次。然而,每月仅约3000万人打开该应用,激活率仅为21%。
Trust Wallet的情况更为糟糕:安装量超过2亿次,但月活跃用户仅为1700万,占比仅8.5%。
相比之下,基于Solana的Phantom钱包表现较好,在约2400万次下载量的基础上,月活跃用户数超过1500万。
即便如此,这三大钱包中仍有85%的用户处于不活跃状态。
将这些数据与主流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对比,可以明显看出,大多数加密货币应用和区块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例如,支付应用Venmo的月活跃用户比例为35%至40%,PayPal的用户留存率也大致相同。
可以说,这种差距并非**归因于“早期阶段的行为表现”。当安装基数达到数亿,而活跃用户数却只有几千万时,这可能更多地反映了产品本身的问题,而非单纯的用户增长问题。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持有量与使用量之间的巨大差距?
加密货币领域充满了复杂性,从跨链桥协议到助记词再到手续费用,无一例外。这些复杂性使得加密货币易于购买,但难以使用,且一旦用户因操作不便而放弃,就很难重新吸引他们回来。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或许在于简化用户体验。加密货币不必一夜之间变成Venmo,但它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吸引更多用户。下一批1亿用户其实已经身处系统之中,他们需要的只是一个重新活跃起来的理由。
开发者需要给他们一个回来的理由。
答案或许并不在仪表盘或**追踪器上,而在于构建能够将钱包无缝嵌入产品中的解决方案。加密货币领域有许多值得借鉴的案例。
例如,在Farcaster上,用户无需单独的钱包弹窗或去**化应用程序(dApp),即可通过Frames在社交动态中铸造NFT并进行投票。许多Telegram机器人允许用户直接在聊天中交换**、发送小费并赚取收益。Base上的链上夏季活动通过简洁的铸造页面,为数百万用户提供了零手续费的便捷注册体验。
另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是OpenAI的ChatGPT。这款人工智能产品目前拥有超过8亿周活跃用户,其每周新增用户数量超过了大多数加密钱包或区块链每月新增用户数量。而且,它以更少的步骤、更低的摩擦和零投机循环实现了这一点。
如果加密货币开发者能够效仿这些做法,尤其是在解决大规模普及问题时,7.16亿个钱包这一数字或许就能转化为更有意义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