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露出”门把手 让汽车设计回归用户需求本源

  在乘坐新能源网约车时,笔者时常出现找不到隐藏式门把手的尴尬局面,而网约车司机对此早已见怪不怪,下车帮助乘客开门“被迫”成为其职业习惯。有司机对笔者吐槽,因为找不到门把手,很多乘客难以正确开启车门,车门把手的隐藏式设计沦为鸡肋。

  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来的一些问题,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该意见不仅直面汽车行业对“极简美学”的盲目追逐,并剑指近年来争议不断的隐藏式车门把手设计。当技术创新与用户体验出现博弈,一场关于“什么是消费者真正需要的智能汽车”的行业反思正在上演。

  隐藏式门把手的流行,本质上是汽车电动化浪潮下“去机械化”审美的产物。从特斯拉Model S**采用可伸缩设计开始,这种能**风阻、提升科技感的设计迅速成为新能源车的标配。流线型车身、极简设计、**风阻系数……这些标签让无数车企趋之若鹜。有新能源汽车研发人员向笔者坦言:“隐藏式门把手就像智能手机的**屏,是车企证明自己‘够未来’的入场券。”

  不过,这场设计狂欢逐渐脱离轨道:为追求极致科技感,部分车型将门把手设计成触控感应式,甚至取消物理开关。在市场应用过程中,隐藏式门把手暴**强度不足、控制逻辑隐患、操作标识缺失、断电失效及夹手风险,尤其是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易导致逃生受阻。如2024年4月份,在山西运城发生的一起交通事故中,事故新能源车因碰撞导致电路中断,电动门把手失效延误救援,造成3人遇难。**消费者协会数据显示,2024年涉及门把手的投诉同比大幅增长,其中“低温失效”“碰撞后无法开启”“特殊群体操作困难”成为高频词。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建军曾表示,隐藏式门把手所谓的“**风阻”优势被严重夸大。实测数据显示,传统门把手在120km/h时速下仅增加0.001Cd至0.003Cd的风阻系数,相当于百公里电耗差异不足0.1度。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车企将“隐藏式设计”异化为营销噱头。比如,某新势力品牌曾推出触控感应式门把手,用户必须用特定手势滑动才能开启;另有品牌为追求“无把手”效果,将应急开关藏在车标背后。

  新能源车企在追求创新的同时,如何保留最基本的人性化操作逻辑?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优化:一是强化安全冗余设计,确保断电或碰撞时车门仍可开启;二是增设防误触机制,避免翻滚事故中门把手意外开启;三是规范易识别安全标识,并提升门把手结构强度,防止事故后功能失效,从而**救援难度。

  站在汽车产业变革的十字路口,隐藏式门把手的争议恰似一面镜子,既照见了技术狂奔时代的集体焦虑,也折射出市场成熟期的价值回归。然而,所有伟大的创新,都应始于对人性化最朴素的尊重。现在,是时候“**”门把手,让汽车设计回归用户需求本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