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多地零碳园区建设提速 中小企业探索破解高成本难题

  当前,多地正积极推进零碳园区建设。从政策支持到企业实践,零碳园区已成为产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在零碳园区建设过程中,能源结构转型面临多重现实难题:不同园区存在资源禀赋差异,能源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园区中小企业参与能源改造存在资金、技术门槛,制约园区能源结构向清洁化、**化转型。“智慧化”成为零碳园区走出能源结构转型困境的关键路径。

  政策与市场驱动零碳园区建设

  今年以来,康芬生物CEO徐莉明显感受到零碳园区建设升温。在江苏兴化的工业园区内,康芬生物建设了4000多平方米的新厂房,工厂屋顶铺设光伏板,为工厂生产供能。同时,邻近的豆制品企业凯宇生物把生产过程中 产生的废弃物豆渣提供给康芬生物,后者通过生物发酵技术生产有机肥料,发酵产生的二氧化碳用气囊储存后提供给工厂旁的温室,用作供给植物生长的气肥,帮助整个生产流程减碳。目前,康芬生物还用同样的技术为百威亚太处理生产废料酒糟。

  “一方面,将工厂按照零碳标准来建设,符合公司主要客户对供应链降碳的要求;另一方面,碳足迹更少的有机肥料在出口销售时更有竞争优势,可获得产品溢价。”徐莉表示,在兴化工厂建成后,康芬生物已收到多个园区的入驻邀请。

  产业园区是工业减排的关键领域。政策推动、市场需求,促使多地建设零碳园区需求旺盛。

  ****、**、**能源局于今年7月联合发布的《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明确,加快园区用能结构转型、大力推进园区节能降碳等八项**任务,为各地零碳园区建设提供参照。根据****今年9月印发的《节能降碳**预算内投资专项管理办法》,零碳园区作为“低碳零碳负碳示范项目”之一,可获得核定总投资额20%的资金支持。

  在政策推动下,多地零碳园区建设加速。根据地方公布的建设方案,四川省的目标是,2025年建成20个近零碳园区,到2027年力争在**打造一批零碳工业园区,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转型;山东省的目标是,到2027年建成15个左右省级零碳园区,到2030年建成一批省级零碳园区。今年8月,云南省已累计公布三批共15个零碳园区建设名录。

  对于企业来说,零碳园区建设推动了能源结构调整与工厂设施的节能改造,帮助企业减少运营支出。如在康芬生物兴化工厂所在的工业园区,这里光伏发电的价格是每度0.4元,比江苏省工业用电价格便宜一半多。

  泛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零碳园区拥有的可溯源绿色电力系统,能显著**产品碳足迹,帮助中小企业应对**绿色贸易壁垒,融入全球绿色供应链。”

  在毛乌素沙地边缘的鄂尔多斯零碳产业园,借助当地的风光资源,园区构建了“内外协同、风光互补”的绿电供给体系,成为将煤炭依赖区转变为工业脱碳范本的经典案例。更低成本的绿电供给,以及更少的产品碳足迹,帮助园区动力电池工厂产品远销海外。

  **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零碳园区不仅是能源转型的试验田,更是产业升级的加速器,通过集成清洁能源、绿色技术、循环经济和数字化管理,构建“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低碳发展模式。

  “近年来我国零碳产业园区建设取得初步成效。”史玉波评价,从内蒙古的零碳产业园区试点到江苏、广东等地的绿色工厂集群,一批**项目通过绿电直供、储氢一体化、智慧管理等创新实践,显著**了区域碳排放强度,带动了新能源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产业的集群发展。这一探索证明零碳园区能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是推动“双碳”目标落地的重要抓手。

  能源转型“硬指标”

  在《通知》中,“单位能耗碳排放”成为零碳园区的核心评价指标。《通知》明确,年综合能源消费量20万吨至100万吨标准煤的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2吨/吨标准煤;年综合能源消费量大于等于100万吨标准煤的,单位能耗碳排放需小于等于0.3吨/吨标准煤。据测算,当前**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在2.1吨/吨标准煤左右。这意味着要建成零碳园区,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需较当前平均水平下降90%左右。

  泛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认为,**园区单位能耗碳排放,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增加可再生能源供给,加强园区及周边可再生能源的开发与就近消纳,并科学配置储能,提高可再生能源使用比例;二是能源消费侧的**利用,包括推动企业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建设“零碳工厂”,推动新建建筑采用**能耗、近零能耗标准设计建造,园区布局低能耗、高附加值的新兴产业等;三是构建资源循环利用体系,促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水资源等循环利用和梯级利用。

  能源结构转型是园区降碳的关键,而能源供应方式取决于本地资源禀赋,需要因地制宜。

  在海南,浙琼合作产业园零碳园区近日揭牌成立,园区规划引进20个**项目,总投资额151.13亿元。园区以生物质发电供能,整合农光互补光伏、分布式光伏、微风发电等多种清洁能源,预计建成后年生产绿色电力6.4亿千瓦时,清洁能源消费占比96.2%。园区还将引入储能装置、碳管理平台、海洋新能源装备等产业,带动产业结构升级。

  商道纵横合伙人曹原表示,根据自身资源禀赋,园区可以采取三种降碳模式:一是对于拥有光伏、储能电池等新能源产业的园区,可借助自身产业优势,带动园区屋顶光伏建设,高比例储存日间光伏电能,通过储能满足夜间大部分电力需求;二是针对冶金、化工类,拥有多样能源需求的园区,其电力负荷可调节性强,热力需求占比高,可采用热泵补热、熔盐储热等技术,既能**消纳绿电,又能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天然气成为园区蒸汽热源,是基础工业绿色转型的重要方向;三是在风光资源富集的西北、东北地区以及海上风电丰富的东南沿海省份,园区将充足的绿电供给作为有利招商条件吸引企业入驻,如鄂尔多斯零碳园区、江苏盐城大丰零碳园区,凭借稳定的新能源资源吸引绿色产业落地,实现以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同时,随着越来越多的园区依赖综合能源系统实现降碳,能源系统管理能力也成为零碳园区建设的重要因素。曹原认为,提升能源管理水平对于推动零碳园区建设、带动园区中小企业转型至关重要。园区可引入具有负荷调节与管理能力的能源服务公司,接入园区制造业企业的可调节负荷,提升园区企业负荷调度能力,在新能源发电量充足时间段提升用电占比,利用多种形式储能,在缺少风光电量的时间段补充供电。“园区能源管理方不仅需要建立覆盖主要用能过程的负荷管理系统,还能结合工厂订单与库存,实施灵活的调节。”曹原说。

  专家认为,中小企业资金实力薄弱,难以承担零碳改造的高成本,这是当前零碳园区建设面临的关键难点。

  泛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为**园区中小企业改造成本,可以由园区管委会或运营方统一建设能碳运营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用能监控、碳核算等服务,帮助企业精准定位减排潜力,避免自建系统的高昂成本。金融机构也可基于园区整体信用和未来节能收益,为园区中小企业提供批量化、低利率的绿色“团购”信贷。

  催生智慧化管理需求

  如今,AI、数字化技术正成为零碳园区破局的关键支撑。“不同于以往稳定供电模式,当下园区的能源调度成为了一个复杂耦合的问题,正好给AI驱动的数字技术带来了新的应用场景。”阳光慧碳总经理周文闻对记者表示。如朗新集团今年发布的朗新九功AI能源大模型,可以实现负荷预测、智慧调度、能源交易等功能,已在广东、山东等电力现货市场核心区域落地,支持零碳园区**运转。能辉科技与蚂蚁数科在“能源AI智能体”的产业应用方面开展合作,在运营端、管理端,基于蚂蚁数科的时序大模型和电力交易系统,结合能辉科技的分布式光伏电站和储能资产,开展电力交易服务。

  另外,数字化管理平台正在成为园区实现精细化管理的“智慧大脑”。

  海尔新能源为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与中德工业园分别定制了智慧能源解决方案。在卡奥斯工业互联网生态园,园区采用“屋面光伏 车棚光伏 BIPV光伏幕墙”一体化方案,年发电量超5000万度,可支持园区35%的用电需求;通过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管理园区电能,监测各个设备碳排放量,**产线能耗15%至20%。中德工业园采用“源网荷储”一体化综合解决方案,能源综合利用率超过80%,年减碳3.2万吨。

  泛华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数字化技术,建设覆盖园区主要用能企业的用能运营平台,可以为园区企业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等提供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