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三举措破解电芯供需失衡痛点

  日前,中信建投发布研报称,今年前9个月**储能项目新增招标255.8GWh,同比增长97.7%。预计明年锂电池总需求有望超2700GWh,同比增速超30%,其中储能电池需求超900GWh,锂电多个环节可能出现紧缺。

  今年以来,锂电龙头企业产能利用率均处于较高水平,订单排满,甚至出现电芯“一芯难求”的情况。与此同时,激烈的“内卷式”竞争也使得“低端过剩、高端短缺”的结构性问题凸显。如何破解电芯周期性、结构性供需失衡痛点?笔者认为,行业应**告别过去依赖规模扩张、低价恶性竞争的路径,转向以技术突破、品质升级为核心的新发展模式,回归价值竞争,重构产业核心竞争力。

  **,产业链协同是熨平周期波动的关键支撑,各方可合力构建回收体系。

  市场监管总局数据显示,据统计,2024年**动力电池回收量突破30万吨,对应市场规模超480亿元,预计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突破千亿元。回收产业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

  在能源回收利用方面,头部企业的实践已初见成效,取得较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比如,宁德时代实现镍钴锰回收率99.6%、锂回收率96.5%。产业链各方需打造“矿产开采—生产制造—回收再生”的生态闭环,通过技术升级进一步提升回收效率与经济性,从源头稳定供应链,减少产能周期波动。

  第二,建立产能预警机制,推动产业从“规模激励”向“质量调控”转型。

  近期发布的《新型储能规模化建设专项行动方案(2025—2027年》明确提出,2027年**新型储能装机规模达到1.8亿千瓦以上。

  相关企业需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产能预警机制。该机制应**涵盖产能利用率、产品价格波动、企业盈利能力等核心指标,为生产规划提供数据支撑,以科学理性决策促企业长远发展。

  第三,全球化布局为跨越产能周期提供空间。

  面对**市场需求分化,本地化生产成为头部企业的共同选择。在全球化布局中,相关企业需基于区域需求和条件进行精准匹配,如在欧洲聚焦高端动力电池供应;在东南亚可布局产能,并建设资源回收基地。

  笔者相信,通过产业链协同、机制优化、全球化布局等举措,行业终将化解结构性供需失衡难题,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