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首页 > 快讯

读懂药品集采规则优化背后的需求与期待

  9月20日,**医保局发布第十一批**组织药品集中采购文件。信息显示,此次集采报量工作于8月份完成,4.6万家医疗机构参加了本次集采报量,报量的77%具体到了品牌。此次集采方案制定和修改过程中,充分遵循“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细化完善了药品集采规则,确保药品保质保供。

  药品集采又被称为**“团购”药品,因以量换价、挤压药价虚高“水分”而广受关注。2018年以来,**层面已经开展了10批药品集采,覆盖435种药品,各地也相继开展了省级和省际联盟集采,有效减轻了患者**负担,节约了医保基金,**了医院运营成本,**促进了医药产业创新升级。

  与过往“带量采购、量价挂钩、招采合一”原则有所不同,此次集采坚持“稳临床、保质量、防围标、反内卷”原则,在采购规则设计上进行了多项创新优化。这种调整是对百姓“质优价宜”**需求的关照和回应,有利于满足医疗机构和患者多元化的**需求。

  阿司匹林肠溶片低至每片0.03元、氯化钾注射液每支0.16元、降糖药西格列汀二甲双胍每片0.16元……近年来,多款集采药价格“跳水”,这些低至几毛甚至几分钱的药给患者带来了实惠,但也让一些人担心这些药的质量有无保证。还有个别患者没能在医院开到进口的原研药,对集采仿制药的质量与疗效有所疑虑。

  事实上,这些集采药均通过了对标原研药品质量和疗效的一致性评价。医保部门曾委托医疗机构,就中选仿制药开展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的真实世界研究,14万病例证明集采仿制药安全有效性和原研药相当。

  而人们的担心与疑虑有着错综复杂的原因。比如,参与集采的医院一般拿出全年采购量的70%左右份额作为承诺采购量;很多进口原研药在我国的销售价格不仅高于国产药品、甚至明显高于**价格,不愿意降价的药企则失去相当份额的市场;同时,患者疗效存在个体差异,一些患者存在“吃贵的比便宜的好”心态。

  民众有所呼,改革有所应。今年6月13日召开的**院常务会议指出,要加强药品和耗材集采政策评估,总结经验、补齐短板,推动集采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开展。

  药品集采关系着每一名患者的**清单。此次集采中,重要的变化是“稳临床”,一改以往医疗机构按药品通用名报量的单一模式,调整为既可以按通用名报量,又可以按厂牌名报量。两种报量方式并行,医疗机构可以把自己认可、想用的品牌报上来。这充分尊重了临床需求和**习惯,让医疗机构的需求与中选结果更好匹配。

  同时,本次集采**提出“反内卷”,对企业的过低报价做出限制:一方面,优化了价差控制的“锚点”,不再简单选用**报价;另一方面,要求企业做出不低于成本报价的承诺,低于“锚点价”的企业要对报价合理性做出声明,回应公众对低价中选的顾虑。

  药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在质量保证方面,此次集采进一步提高投标资质门槛,要求投标药品的生产线两年内不存在违反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情形,药监部门对集采中选企业检查和产品抽检两个“全覆盖”。

  “稳临床”保障**可及性,“保质量”守住安全底线,“防围标”维护市场公平,“反内卷”激活创新动能。可以说,第十一批药品集采所遵循的原则,是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的重要优化和创新。期待这一调整与优化将**保障临床**需求,提升药品质量,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环境,让药价回归价值,让临床**与患者就医多一份安心。

张紫祎